「雙11」光棍節起自於南京大學的校園活動,但2009年起,阿里巴巴集團將11月11這天打造成了「購物狂歡節」。(湯森路透)
剛過去的周六,以中國為主的網路、實體消費市場經歷了一場購物風暴,也就是被《紐約時報》稱作中國版「黑色星期五」(China’s version of Black Friday)——而且規模更大、俗稱的「雙11」的光棍節。
「黑色星期五」是美國感恩節(11月第四個星期四)後的第一天。關於它的起源眾說紛紜,最普遍的看法是,在這一天人們開始進行聖誕假期的大採購,因此商家的生意會特別好。店家傳統上以不同顏色的墨水來記帳——紅色表示虧損的赤字;黑色則用來代表盈利。將這個星期五冠以「黑色」,乘載著對營收由負轉正的期待。
相較之下,發源於中國的「雙11」顯得幽默、自嘲許多。
所謂的「光棍節」,廣為流傳的版本是源自上個世紀90年代初,南京大學裡四個單身漢學生的「喇賽」。也就像普天下所有單身的男大生一樣,喇賽的內容總是繞不開「如何脫離單身」這個話題,於是突發奇想以即將到來的11月11日——以數字「1」代表「單身」——作為「光棍節」來辦活動。這個活動亦逐漸從南京擴及到中國各地的大學校園,形成獨樹一幟的校園趣味文化。
然而這個起源於校園的趣味、網路文化又是如何搖身一變,化身為中國電子商務,乃至於實體銷售的消費文化代名詞呢?說到底那也是不到十年前的事情。
2009年的11月11日,中國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網路購物平台「淘寶」及子品牌「天貓」——前者多為個體戶經營,而後者(前身為淘寶商城)多為知名品牌的直營網店,將11月11日這天打造為一場「購物狂歡節」。隨後中國境內的其他電子商務平台,如:京東、蘇寧、亞馬遜中國等也加入了這場搶攻用戶消費力的競賽。
在2015年,這個被阿里巴巴集團宣傳而來的網路消費活動更擴大到了線下的庶民文化——與阿里巴巴集團所在杭州市的浙江廣播電視集團合辦「雙11晚會」。
一年當中,在中國的電視圈裡,上至中央電視台,下至各省衛視皆積極備戰的「晚會」主要有「兩大」(春節、跨年)和「兩小」(元宵、中秋)。以浙江衛視為核心的浙江廣播電視集團,過去在各大晚會中的播出表現其實並不算亮眼,尤其在中央台、湖南衛視、上海東方衛視、江蘇衛視等晚會製作老手的夾殺下,能夠發揮的空間大大限縮。
但是在佔盡與阿里巴巴集團「同鄉」的地緣優勢之下,狹帶著「狂歡購物節」的光環製作的「雙11晚會」異軍突起,邀請前來表演、露面的中外嘉賓卡司一年大過一年,今年,晚會導演是2016年奧斯卡頒獎典禮製作人之一。此外更號稱「大半個娛樂圈」都來了。縱使,「雙11晚會」被中國網民戲稱為一檔龐大的電視購物節目。但無論如何,沒有人能夠否認這個活動已經演進成為一個「文化現象」(Cultural Phenomenon)。
時至今日,這場在中國颳得腥風血雨的「購物風暴」也掃進了台灣。前幾年開始,台灣的消費者們趁著「雙11」跨境到中國「淘寶」,這讓許多台灣本地的電商相當不是滋味。於是乎一夕之間包括Yahoo!奇摩、PChome等台灣電商也相繼推出雙11的相關優惠,意圖乘風而起。
看來,與中國隔著海峽相望的台灣,面對著風暴般席捲各地的「文化現象」,也是不得倖免的。
※作者為東吳大學政治系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