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訪】看病不用走出門 全台首間「在宅診所」落腳台東都蘭

黃驛淵 2017年11月26日 13:00:00
這間都蘭診所很不一樣,他們主打「在宅醫療」,讓醫師走進家庭裡,為不便出門的病人看病,都蘭診所4個字,還是當地阿美族人用「檳榔鞘」打造而成的。(都蘭診所提供)

這間都蘭診所很不一樣,他們主打「在宅醫療」,讓醫師走進家庭裡,為不便出門的病人看病,都蘭診所4個字,還是當地阿美族人用「檳榔鞘」打造而成的。(都蘭診所提供)

當兩個住在一起的老人,一個重病失能,另一人生病該如何就醫?當住在偏鄉山區的慢性病人,醫生要他每3個月要回醫院抽血一次,只能定期麻煩家人請假載他出門看診?

 

「每個村莊、社區就是病房,我們要讓『家庭』醫師能真正到『家』幫你看病!」家醫科醫師、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創全國之先,決定落腳台東縣東河鄉開闢第一間主打「在宅醫療」的「都蘭診所」,12月16日開幕後,將可服務半徑20公里內的居民。

 

都蘭診所的看診模式與一般診所很不同,余尚儒接受《上報》專訪表示,未來每天上午8點半開門,只看診3小時就結束,下午則由醫師帶著居家醫療的個案管理師,一起前進社區、部落,親自替居住偏遠或無法行動的病人看診。

 

做出創舉的家醫科醫師、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左一)說,我們要讓家庭醫師能真正到家幫你看病!(都蘭診所提供)

 

正在裝修的診所,不但招牌「都蘭診所」4個字,是當地阿美族人用「檳榔鞘」打造而成,就連空間,也是當地生態農場主人因為認同在宅醫療理念,而出借原本「打工換宿」的一樓場地。

 

有別於住院、門診醫療,「在宅醫療」,簡單來說就是請醫師來家裡看病;目標是達到「在地終活」,也就是能在自己的家中生活到最後一刻,這對2025年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來說,是醫療及照護體系的重要關鍵。而在宅醫療在台灣雖不是新鮮事,但專以在宅醫療為主軸的診所,都蘭診所倒是開了先例。

 

政府推居家醫療成效有限

 

事實上,我國在1995至2015全民健保就有給付居家相關醫療,包括一般居家護理及安寧居家療護,但彼此缺乏整合聯繫。2015年起,全民健保進一步推出「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試辦計畫」,卻只准基層診所申請,且只限中低收入戶;因成效不佳,2016年2月起再度擴大納入醫院也可參與,但須由醫院、診所、居護所組成團隊才可申請,至今參與的醫療院所相當有限。

 

根據余尚儒的調查,全國目前約1400家醫療機構「登記」參與居家醫療計畫,但實際有在做的卻僅3分之1。

 

政府推出居家醫療計畫,但實際有在做的卻僅3分之1,大多也局限在大台北地區,相當可惜。圖為余尚儒到部落據點跟老人家相互認識。(都蘭診所提供)

 

余尚儒表示,一般開業診所的醫師,每天已有固定看診時間,要不是沒時間,就是必須趁自己休息時間才能到府看診,因此居家醫療的主體多半是醫院;但醫院的醫師卻又沒太多主動權,多半是「跑龍套」性質,每次去的醫師也未必一樣,無法落實「在宅醫療」精神。

 

此外,他指出,至今年8月,全國升起居家醫療計畫約有兩萬多人,但其中一半卻都集中在大台北地區,顯見偏鄉醫療資源仍不足。這令他動念想在台東成立一間以在宅醫療為主的診所,並將此當做實驗基地,推廣相關理念。

 

村長、部落青年都可是「醫療巡守隊」

 

有人好奇,病人真的習慣在家中看診嗎?在台灣從事、推動在宅醫療已近7年的余尚儒說,去年9月,他搬到台東後,開始在台東聖母醫院專做在宅醫療,短短4個月就有超過100個需要他固定到府看診的病人,範圍更從知本跨到長濱,距離長達90公里。

 

余尚儒去年9月搬到台東後,便開始做在宅醫療,和當地居民建立良好關係。(圖片取自Home Clinic Dulan 都蘭診所)

 

「偏鄉的專業人力永遠都不夠,所以我們要用社區營造的方式來建立在宅醫療服務。」從事在宅醫療的經驗也讓余尚儒發現,醫師的最佳助手,其實就隱身在每個社區;當你身體有病痛,可能鄰居、里長、隔壁理髮店的阿姨都比醫師更容易察覺,「就像守望相助巡守隊」,自然熟悉社區裡的一草一木。

 

因此,加上醫師只有3名正職人員的都蘭診所,未來將結合在地的村里辦公室、教會,建立「保健員」網絡,成為醫師的小幫手;村長、里長或牧師、神父,或是部落裡的青年,都可以是診所的「居家醫療巡守隊」。余尚儒說,保健員不需要做任何醫療處置,但可幫忙蒐集訊息,作為病患與診所溝通的橋樑,讓醫師掌握到府看診的效率。

 

都蘭診所未來將結合在地的村里辦公室、教會,建立「保健員」網絡。圖為都蘭診所到部落的關懷據點,帶老人家衛教,檢查肌少症。(都蘭診所提供)

 

都蘭診所同時還是外地醫師的「度假診所」。余尚儒笑說,診所雖然人力少,但都蘭擁有自然美景,樓上則有住宿空間,剛好可成吸引其他專業科別醫師來駐點的誘因;當遇到有吞嚥困難的病人,他便可邀語言治療師周末來駐點看診,診所則提供住宿。

 

在宅醫療節省病人往返、候診成本

 

推廣在宅醫療,余尚儒也表示,目標就是要改變「就醫流程」。病人過去動輒要跑到醫院看診、拿藥、甚至抽血檢驗,未來由醫師到府看診,除讓民眾能在習慣的環境中就醫,更節省了往返、候診的交通及時間成本;對親屬等照護者來說,也是很大的喘息,而病人不必什麼事情都跑大醫院,更可節省政府的醫療預算支出。

 

下一步,余尚儒還想在診所成立「都蘭塾」,定期舉辦社區衛生教育及座談。「透過在宅醫療,建立社區的醫療互助網絡,除了讓病人更自在的面對病痛,還可營造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醫護之間的信任,以及國家對醫療人員的信任。」余尚儒說。

 

【延伸閱讀】
●【在宅醫療難題】偏鄉送藥大不易 他們「被迫」遊走法律邊緣
●小英憂部落長照「交通不便」 2020年要增加3倍
●【內幕】放寬6類遠距醫療百萬人受惠 醫師公會憂「大醫院壟斷」唱反調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