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平壤拉回談判桌」的機會之窗,在短期內恐難實現。(湯森路透)
沈寂了75天,其中還歷經美國總統川普訪問亞洲的自我克制,北朝鮮仍然於11月29日凌晨進行今年第三次的長程洲際彈道(ICBM)試射。這枚經過外界證實為成功「火星15號」ICBM試射飛彈,最後掉進日本經濟海域,卻以有別於前幾次試射的「高度」實驗,讓外界對平壤ICBM的能力,有了更多不同解讀。
縱使美國國防部表示這枚飛彈未對美國本土或其亞洲盟邦領土造成威脅,但部分軍事專家研判,若是將發射距離拉平,這枚ICBM射程有可能達到美國首都華府。當然這種分析只是理論,還必須考量飛彈重返大氣層的承受力、是否能夠攜帶核武彈頭,以及美國的反飛彈攔截能力等。這次北朝鮮ICBM試射的時機、原因和背後戰略考量其實更值得關注。
首先,川普在訪問亞洲期間曾經預告「北朝鮮議題的處理,會有事情發生」。美國透過私人管道與北朝鮮協商,也曾傳出「若90天內平壤沒有動作,提示有意願重返談判桌」。川普訪問北京後不久,習近平也立即派出特使宋濤前往平壤進行斡旋。
雖然傳出金正恩拒見宋濤,但川普不久後接著宣布重新將北朝鮮列入資助恐佈主義的國家名單。這幾項發展之間有著明顯關聯。
畢竟過去北朝鮮進行飛彈試射時間多在春夏季節,甚少冬天。這次試射的時機點頗不尋常。外界多解讀與平壤被列入資助恐佈主義的名單,進而採取報復美國的舉動有關。但這只是原因之一,另一項原因是要在明年2月韓國平昌冬季奧運舉行前製造緊張。
川普這次明顯被金正恩打臉。因為川普11月初訪問首爾時,一改幾個月來對平壤的挑釁批判言詞,轉為呼籲金正恩重回談判桌。川普訪問亞洲前,美國三艘航空母艦駛近朝鮮半島展現軍事嚇阻。川普甚至一度有意密訪南北韓軍事停戰線進行造勢,後因天候不佳取消。
至於習近平派遣特使赴北朝鮮,也是為了給川普交待。但特使宋濤外交斡旋失敗,川普決定再度施壓,對於平壤祭出資助恐怖主義名單的狠招,再度激化這次金正恩進行ICBM試射的決定。
另一方面,這也是金正恩慣用的外交技倆,亦即透過分化美國與主要關係國的歧見,爭取更多時間來精進北朝鮮的飛彈技術。這次試射是今年以來平壤第20次的嚐試,也是自7月以來第3次ICBM試射。
平壤愈是能夠爭取時間改善其飛彈與核武能力,未來即使走上談判桌就更具籌碼。而且每每進行成功的ICBM試射,就能引發國際媒體過度的解讀,更增添其聲勢。
至於中國是否真心想要約制平壤?又或者也有心無力、做做樣子?只有習近平心𥚃最是清楚。川普若再一廂情願地寄望北京,恐怕也不切實際。
從政治層面解讀,金正恩此時採取此舉,計算的除了凝聚內部支持,就是希望在2月平昌冬奧前再製造更多不確定性,也為抵制冬奧建立理由。此時此刻內心最為忐忑不安的應屬韓國大統領文在寅。
總之,川普欲藉由訪問亞洲強化各國聯合陣線制衡北朝鮮的戰略規劃,似乎未能獲致完全的成果。「將平壤拉回談判桌」的機會之窗,在短期內恐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