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柏樑(攝影者)為人聲音不多,但其攝影作品卻總不畏於表露個人意見,反骨,以及深情。(圖片取自林柏樑臉書)
很難說我什麼時候認識林柏樑,最早或是我還在南方做中學生的時代,副刊版面有些照片讓我記住了他以及梁正居等好幾個後來掀起浪潮卻又消聲匿跡的攝影家名字。再過幾年,台北永康街我遇過林柏樑一兩次或常聽人提起他,90年代的永康街還沒有今日雜鬧,一閃而過的林柏樑也總像團黑影似的。
比較具體接觸,開始於我在台灣文學館任職期間,得知他有計劃在拍攝台灣作家肖像,其部分成果後來命名為《文學的容顏──台灣作家群像攝影展》展覽出版。這些照片,看似寫實,又藏著嚴謹美學,從我這樣一名文學讀者來看,那些容顏,確實聯繫我在作家字裡行間讀到的什麼,但有時,也有那麼一點不同。
通常,當我們談論台灣作家,這些黑白時代兩手空搖筆桿之人,若非被生活打磨至形老神衰地步,就是長年低調求安,練就了內斂平庸的神色;沒有文字,我們感受不到他們的氣度,沒有實際相處,難以評論他們的人品。攝影,如此逼促的瞬間,要怎麼裁斷呢?作家一有不足,在鏡頭前即刻露餡,但由攝影師來替其做足,那又是矯情了。林柏樑所拍的作家,我乍看之下,既熟悉又陌生,他似乎特意跳脫慘淡悲情的氛圍,將一些被壓抑的作家,拍出了氣度。
他是怎麼做的?他怎麼看作家?我們並沒有機會多談。當年文學館活動現場或會後咖啡館閒聊,雖然也見林柏樑,但他還是同樣靜森森,極少坐下來喝咖啡、說話,而是黑貓般輕手輕腳空間裡來去,就連他的攝影鏡頭,也沒發出任何聲音。
真正對上話,是前些年我們都在台南生活,幾次朋友交集聚餐,才發現他靜則靜矣,但若說起話來,可是中氣十足,笑聲宏亮爽快。(下圖:林柏樑/圖片取自林柏樑臉書)
有一回,我去參觀他的工作室,位於西門路與永福路巷裡的一間老宅。他正在為攝影展整理過去的底片,我隔行如隔山和他請教數位化對攝影的影響,又和他妻子開玩笑計算攝影成本,然後數落這間老宅的蚊子和跳蚤。之後,他領我爬上屋後二樓陽台,本是想讓我看看照在屋簷的光有多美,但因有了點高度,經常在葉石濤小說裡出現,現被文史工作者稱為蝸牛巷的細巷風情盡在眼前。
出身府城世家的葉石濤,戰後家業漸失,無奈遷至此巷「猶如葫蘆底的蝸居」,直到被捕坐政治牢為止。他的回憶裡,這是一條鋪著花崗岩的巷路,在塑膠拖鞋還沒出現的五○年代,「寂靜的早晚時刻都會揚起一片清脆的木屐聲」,彼時他任教的永福國小,近在巷口,上下課鐘聲清晰可聞。
葉石濤的經典肖像,由林柏樑所拍攝。他說曾為此跑過幾趟葉老後來居住的左營,雖然有收穫,但總覺不到火候,直到某日,在台南天后宮側邊的寧靖王故宅,神來之光,拍到了葉老手扶籐椅,兩相滄桑豁達的瞬間。
「葉老老家就在那兒。」林柏樑望著蝸牛巷,指出了方向:「我記得在他哪篇小說看過,大戶出身的老爸爸,搬進小巷弄,第一個晚上就睡不著,擔心哪天自己死了,棺材可怎麼抬出去?」
我意外他忽然提起小說文本。那是葉石濤的〈葫蘆巷春夢〉,場景正是這條巷弄,而林柏樑記住的,是開場一個與故事不很相關的細節,稍不留神就跳過了。
「我看這個厲害,兩三句,就把家道中落的情景寫出來了。」林柏樑叼著他的煙斗,笑聲很響亮。
他說得隨意,我倒是恍然大悟。看來這是個確實在字裡行間與作家交手過,才去拍攝作家的人。作家不好拍,林柏樑這麼說過。作家總不輕易展露自己,他們愈是閱歷人心愈懂得如何將自己隱藏。攝影,我知之不多,難以精準術語描述林柏樑《文學的容顏》拍到了什麼;從文學來說,那些相片除了傳達其人其文,林柏樑追求的似乎是一個比被攝者所意識到的,更高的格局。他一方面透過觀察與等待,將作家藏於內在的精神給打磨出來,另方面又將作家置入某種構圖,某種情境,那是屬於林柏樑自身的美學,也是他對該作家作品的評價。
成熟的藝術創作,主觀意志不可欠缺。單抱著對作家的戀慕或崇敬去攝其肖像,未必是件美事。林柏樑為人聲音不多,但其攝影作品卻總不畏於表露個人意見,反骨,以及深情。
以他2017年展出新作《對視》系列做個參照:台南佳里震興宮的廟宇人偶,被林柏樑的鏡頭重新賦予了生命,想像空間極大。我於蕭壠文化園區看展之後,回程臨時起意,繞去就在不遠的震興宮看了現場,非常詫異方才光影如戲的人偶,實際尺寸竟如此微小、不起眼地藏在屋簷牆角,若非由於攝影師強烈的意志與眼光,這些人偶工藝之美,斷不可能從風沙塵埃之間,被點醒、聚焦、再現出來。
藝術技法或即在此。如同小說從瑣碎萬象瀝沙成金。仿照《對視》觀感,或可形容《文學的容顏》將作家再現出來,林柏樑以攝影家主位,捕捉了作家的個性,也留下了歲月打在他們身上的光影;箇中技巧截然不同於文字,卻表現他對文學的審美,對時代的批判,理解有時,慈悲有時,因而拍出與文章同樣使人回味的作家群像。時間過去,留影作家們一個一個傳來去世消息。曰歸曰歸,行道遲遲。如今回顧這些容顏,分外領略了其中的價值。
※作者為作家,著有《文青之死》、《其後それから》、《
林柏樑最新攝影展「浮槎散記」,將於12/9於高雄美術館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