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同陣營發動攻勢,在國發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連署提案阻擋,成功擋下攸關同志人權的「禁止性傾向扭轉(迴轉)治療」,讓衛福部政策胎死腹中。(攝影:陳品佑)
衛生福利部去年底預告將禁止醫師進行「性傾向扭轉(迴轉)治療」,並納入《醫師法》規範,換言之,也就是禁止採用任何醫學方式來「治療性傾向」。經數個月與醫界專家研商,衛福部原已宣示8月底將正式公告實施,未料,反同陣營發動攻勢,在國發會的「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連署提案阻擋,讓此政策再度胎死腹中,無法順利在今年底前上路。
據了解,反同陣營要求,衛福部必須採公聽會或座談會等方式,「邀各界討論」是否應該禁止性傾向扭轉治療。但一名衛福部官員接受《上報》採訪直言,「不懂這種牽涉醫療科學專業的東西,到底有什麼好再開公聽會找『大家』討論!」
事實上,衛福部禁止「性傾向扭轉(迴轉)治療」的政策,這次已是二度觸礁。
早在去年12月28日,衛福部便第一次預告訂定「醫師執行性傾向扭轉(迴轉)治療之行為,為《醫師法》第28條之4第1款規定不得執行之醫療行為」。草案認為,沒有明確的科學證據能證明性傾向可以被改變,並明定,未來醫師若執行性傾向扭轉(迴轉)治療,可開罰10到50萬元,若情節重大,更可廢止醫師證書。
衛福部原本預定過了意見陳述期後,打算今年3月上路實施。不過,《上報》曾獨家披露,在法定60天的意見陳述期內,竟有超過80件反同人士及團體的抗議公文及書信,大量湧進衛福部塞爆信箱,最後導致該政策觸礁、停擺。
當時,衛福部在整理過這些反同意見後,決定委託台灣精神醫學會及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審查共19封附有國內外文獻的反對意見。結果,經兩醫學會確認,這些反對者所提出的「科學證據力不足」,並無證據可顯示「性傾向可被治療、扭轉」。因此,衛福部二度拍板,打算讓此政策在今年8月底上路實施。
沒想到,消息曝光後,再度引發反同陣營強烈不滿,甚至兩度在國發會的「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連署提案阻擋,最後反同策略奏效,竟成功讓此案二度胎死腹中。
為了擋下此案,今年8月16日,先是有人提案「希望不要公告」此政策,但在提案理由卻稱:「同志的精神狀況比一般人差……目前的同志如果轉變成異性戀,應該是對他(她)的精神狀況是好的。……男同志之間的肛交,容易造成身體傷害。……讓同志減少同性性行為,我相信都是對同志是好的。」因內容涉及性別、性傾向歧視,違反《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實施要點》第5點的規定而遭駁回,無法進入附議程序。
但反同陣營不死心,決定換一種方式提案。8月21日又另提一案主張:「為消弭社會疑慮,政府於推動攸關人民性傾向、性別認同等政策,須主動公開『專家學者報告』及辦理公聽會」。
提案內容中更明確點名衛福部的「禁止性傾向扭轉治療」政策,要求衛福部必須依照《政府資訊公開法》,立即公布台灣精神科醫學會及台灣兒童青少年科醫學會的專家學者報告,並召開公聽會聆聽「人民、後同志(Post-LGBTs)、家長、宗教團體、海內外學者專家」等意見。最後成功獲得網路5685人附議成案,要求衛福部必須在12月20日前回覆,也讓此政策重回原點、無法上路。
一名衛福部官員坦言,即便此政策已兩度走完行政程序,也依法經意見陳述後、找專家評估,但因「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上又有人提案反對、且已通過5000人附議門檻,所以此案現在必須暫擱,後續將找提案人了解需求,看是要開公聽會或座談會,「必須確定遊戲規則,不然到時候辦完公聽會,又翻臉不認帳」。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精神科醫師賴德仁接受《上報》採訪則重申,學會過去已聲明指出,「非異性戀性傾向並無治療的必要,任何企圖改變性傾向的作法都是缺乏科學證據支持的」,醫師共識就是,性傾向扭轉治療是對同志的歧視,「我們不贊同這種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