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奕軍專欄:台灣元素提供新媒體一片沃土

吳奕軍 2017年12月17日 07:00:00
新媒體的價值,著重於內容品質,而不是短期流量讚數與點閱率。(湯森路透)

新媒體的價值,著重於內容品質,而不是短期流量讚數與點閱率。(湯森路透)

近期參與一個與新媒體以及影視音產業有關的組織,由台灣優秀的產業前輩、青壯派實務領袖,以及關注新媒體發展的人士所組成,成員們對於發展台灣特質的原創內容產業、整合科技與優質原生內容、為政策戰略提出具體建言、推動產官學合作等議題,特別關注。

 

迄今參與組織的成員,包括影視製作、OTT影音平台、音樂製作、新聞媒體、群眾募資、直播媒體、公關行銷、數位廣告、出版業、資策會等等,涵括新媒體影視音產業鏈以及多元領域。

 

我因為在傳媒領域長期的興趣與淵源、來自金馬獎的感動、對新媒體智庫理念之認同,以及感佩朋友們團結奮戰之精神,有幸躬逢其盛。在參與的過程中,不免思索「新媒體」以及「台灣特質」之意涵。

 

新媒體之本質

 

媒體的本質在於滿足受眾知識權利、提供美好體驗、解決問題。當今數位形式與科技環境高速發展,衝擊傳統媒體生態,催生了「新媒體」內容與產業。

 

新媒體主要源自數位平台與行動載體,必須經由新工具、新體驗強化內容價值。新媒體以良好的體驗吸引閱聽者,如何讓體驗更好?取決於科技工具運用能力以及設計思維,包括故事的設計以及體驗的設計。

 

新媒體的價值,著重於內容品質,而不是短期流量讚數與點閱率。短短數日累積的流量與讚數,與長期紮實的信任度以及影響力幾乎無關。

 

當今新媒體所面臨的環境扭曲,劣幣驅逐良幣。以網路內容為例,中學生惡搞的照片、名人掐爆橘子的影片、嘲諷台灣滷肉飯節所吸引的流量,很可能比專業記者團隊跨國長期追蹤的調查報導,或者意見領袖的重要評論要高得多。對被流量主宰的市場營運機制而言,流量的背後的品質、讀者是誰、閱讀多久等等,似乎不重要--這種機制應該導正,卻難有客觀標準。

 

倚賴臉書甚深的新媒體,很容易被流量主宰走向。(湯森路透)

 

數位經濟時代,學科界線模糊了,各行各業幾乎都和「數位+媒體」脫不了關係,不論傳媒業者或是閱聽大眾,要如何面對新媒體?建議可以歸納為三部曲:

 

見山是山:體驗新媒體

 

找到自己對新媒體的定義與方向感,往那個方向探索與耕耘,運用多元資源切磋琢磨。

 

見山不是山:忘掉新媒體

 

回歸內容的純粹本質。還記得小時候上課偷看金庸小說的感覺嗎?記得那書頁的觸感、靈現的情節、精美的插畫嗎?假設20年之前或更早,我們會如何享受故事?會如何說好故事?會如何創作純粹紮實的內容與美感體驗?

 

見山又是山:善用新媒體

 

發揮新媒體工具特質,以及平權開放的文化,善用新型態體驗模式,滿足「說好故事」之終極目標。

 

融合台灣特質

 

什麼是台灣特質?當然不僅限於農田、斗笠、夜市、宮廟、鞭炮、機車、老公寓、藍白拖、小籠包、牛肉麵、台北101等刻板印象。

 

台灣特質元素應該源於台灣獨特的共同生活經驗,包括族裔、歷史、地理、國際政經局勢影響之經驗。

 

以本屆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得主林生祥為例,雖然一貫主唱的是高雄美濃的客家風格音樂,卻能融合美國嬉皮時代之音樂元素,這是相當獨特的台灣特質,是融合台灣族裔與歷史經驗的產物,是會讓國際市場矚目的珍寶,無法被取代。

 

以本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血觀音》為例,台灣說唱藝術國寶楊秀卿女士精彩的串場、解嚴前國民黨中央地方政治架構、國民黨緬甸軍家族、中國多省口音、日本文化背景、高雄腔台語、原住民遭遇等等,共同建構了多元而豐富的台灣元素,都是值得被瞭解的台灣脈絡。

 

日前在一場企業家暨台語文化專家主講的演說中學到,現在的台語為什麼和閩南語或者星馬所說之福建話不同?因為日常使用的台語,早已經融合了國語、日語、美語用法,這也是已經落實在生活脈絡中的台灣元素。

 

台灣新文化及珍貴資產,是新媒體產業值得關注的沃土。(攝影:陳育陞)

 

台灣解嚴30年,社會桎梏的解放,多元文化的累積、質變、發揚,形成可觀的台灣新文化以及珍貴資產,這是新媒體產業值得關注的沃土。

 

不論老中青少世代,台灣人對於數位網路社群活動的高度依賴是相當獨特的現象,當中雖然不免瀰漫酸民文化,卻也顯示台灣在新媒體領域的充沛活力與雄厚潛力,並且推動了社會變革以及新媒體之高速發展。

 

藉此,我們可以以台灣歷史文化經驗為基礎,融合當代生活特色,整合為台灣元素,經由新媒體輸出世界舞台,創造影響力與經濟力,強化屬於台灣的軟實力。台灣特質要在國際發光,新媒體與影視音產業是最佳媒介,要做什麼?怎麼做?整合多元資源打團體戰,更能發揮綜效。

 

台灣新媒體產業之發展,足以影響台灣之政經發展與文化價值,在台灣科技實力以及文藝內涵的基礎上,已經具備獨特優勢,不必妄自菲薄。然而,高質量的新媒體營運成本相當高昂,要在瞬息萬變的數位科技潮流中與時俱進亦非易事,值得識者群策群力,貢獻更多的關注與資源。

 

※作者為鉅石智庫創辦人,關注時局之平衡資訊與風險擴散效應。曾任網路行銷投資高管。台大政治系畢業、波士頓大學大傳碩士,於哈佛大學研修電商課程,新加坡國立大學高階管理課程結業。goldenrockthinktank@gmail.com​

 

【延伸閱讀】

●《大佛普拉斯》片尾曲〈有無〉-後現代天問

●羅世宏專欄:「後事實」時代 假評論和假新聞一樣可怕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