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色列管轄的耶路撒冷前往巴勒斯坦,車程至多40分鐘,公路穿越由以色列軍方駐守的崗哨,隨著窗景從耶城的綠意變成沿山而建的土黃色建築群,短暫的車程儼然是以巴衝突現狀的縮影。(攝影:李昆翰)
《上報》耶路撒冷特派小組第五站從耶路撒冷前進伯利恆。有別於耶路薩冷舊城區警民對峙的緊張情勢,伯利恆及周邊的城鎮內的穆斯林與猶太人和平共處、房舍相依而建。但雖在巴勒斯坦區域,仍可見以色列的軍營混雜在民宅之中,飄揚在「大衛之星」旗下、駐守此地的以色列軍人雖面露輕鬆的神色,但他們的存在——依舊是以色列「維持」以巴邊界秩序的象徵。
從以色列管轄的耶路撒冷前往巴勒斯坦,路程並不遠。以前車程不到30分鐘,近來因為距離市區最近的關口封閉,不得不繞遠路,但也只是多花10分鐘的功夫。然而公路穿越的不僅是由以色列軍方駐守的崗哨,沿路更經過以色列轄下的猶太人屯墾區、法塔赫(Fatah)控制區域,直到進入一般熟知的巴勒斯坦地區。隨著窗景從耶城的綠意變成沿山而建的土黃色建築群,房頂的旗幟從大衛之星變為紅黑白綠相間的四色旗,短暫的車程儼然是以巴衝突現狀的縮影。
公路旁依山而建的房子,看起來十分相似,但當地人可以很明確地指出,哪些房子是耶路撒冷市區的延伸,而「在那旁邊的,就是猶太人的屯墾區」。
都是猶太人,分什麼耶路撒冷的和屯墾區的?我們的問題,或許有太多外國人問過,當地司機一派理所當然地說:「住在裡面的猶太人,和耶路撒冷的猶太人,是不一樣的。」司機指的,當然是生活情況和公民權利。
做外國客生意的以色列司機,都知道走哪個關口會被盤查,從哪裡走則毫不設防。儘管從巴勒斯坦進入以色列方向,接受盤查的車輛已排起長龍,但反向進入巴勒斯坦地區,幾乎沒有控管。然而立在公路旁提醒「前方為巴勒斯坦佔領區域,以色列人可能有生命危險」的紅色告示,和其他以巴交界處的警示牌一樣刺眼。
但是實際進到巴勒斯坦的Beit Sahur街區,可以看到同一個社區裡有教堂和清真寺,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房舍相依而建,「這裡大家都住在一起,混合的。」司機用手勢加強語氣,「基督教和穆斯林,沒有分區域的問題。」警示牌上說的生命危險,這裡完全感覺不到。
耶誕節前,緊鄰著伯利恆的Beit Sahur和Beit Jala兩個城鎮,滿城燈飾裝點出濃濃節慶氣氛。幾天前邊界處的暴動,在這裡確實看不到一絲痕跡。
那新聞上說的那些暴動又是什麼?不正是不同族裔之間的衝突造成的嗎?「他們都瘋了,政府那些的,但一般人不是。」司機指著窗外,「你看,那是YMCA,前面是清真寺,哪有什麼問題?」
往東耶路撒冷的返程,我們取道Beit Jala。山路旁一座不起眼的軍營,就混在民宅之中;營旁的鐵製閘門若無其事地大大開著,若沒有注意到上方的大衛之星旗,誰也不會意識到這裡的管制崗哨。
「有什麼狀況時,這道閘門就會關上。」司機向我們說明。
「誰決定什麼時候關閘門?」
「以色列軍人。」
「所以過了閘門就是以色列領土?」
「不,還是巴勒斯坦,但是這個營區是以色列的。」
「雖然是巴勒斯坦領土,但還由以色列來作主。」司機的一句總結,是以巴邊界的運作常態,也正是巴勒斯坦的政治現況。
【上報前進耶路撒冷】
●當迫害者掌握國際話語權 請你聽一聽來自巴勒斯坦的聲音
●到處都是這個塗鴉 揭開光頭小男孩背後的心酸故事
●第七站Aida難民營:鐵門和牆上這些洞,都是彈孔(之一)
●第七站Aida難民營:每15天才有1次自來水供應,你能想像嗎?(之二)
●第七站Aida難民營:父兄都成政治犯 少年擲石抗暴表憤怒(之三)
●第一站特拉維夫:以巴邊境山雨欲來
●第二站加薩邊境:那裡冒著煙的地方,就是加薩!
●第二站加薩邊境:火箭射過來,我們就禱告
●第三站拉姆安拉:衝突餘燼未滅,再掀抗爭潮
●第四站大馬士革門:這裡是以巴衝突第一線
●第五站巴勒斯坦:猶太人與穆斯林比鄰而居
●第六站東耶路撒冷:高牆隔開人權 巴勒斯坦人看病也要通行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