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檔案影像短片大師Jay Rosenblatt為本屆DOK Leipzig焦點導演(圖片取自DOK Leipzig)
「當檔案影像經過剪輯,所產生的意義便與原先截然不同。」烏克蘭導演瑟蓋.洛茲尼察(Sergei Loznitsa),在第60屆德國萊比錫紀錄片暨動畫影展(以下簡稱DOK Leipzig)的大師講堂上這麼說道。
這位享譽國際的導演,這幾年有不少的紀錄片作品都是以檔案影像為基礎來進行創作的,像是前年在TIDF播映過的《蘇聯1991》,素材就來自1991年被遺落的膠卷,透過重新剪接,再現了蘇聯解體前夕的列寧格勒,上萬民眾在廣場的激情與抗議。Loznitsa補充解釋,對他來說,使用這些檔案影像,並不是為了直接傳遞某個意識形態,或是重現當下的景象而已,而是讓觀眾能夠親身感受,並藉由感受,重新創造自己的觀點。
如果紀錄片創作者透過檔案影像的重組,來賦予影像新的意義與觀點,那麼作為廣納眾多影片的影展活動,在每一次策劃節目、集結不同作品的同時,是否也有意識地將影展的關懷與觀點傳遞出去呢?
翻開第60屆的 DOK Leipzig的節目冊,會發現到,這個古老的影展,正持續用原創性的回顧專題,回應政治與時代,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力。
歷史回顧專題,討論共產主義的視覺語言
除了因應60屆里程碑,企劃了「Now and Then - Then and Now」影展紀念專題外,適逢蘇聯十月革命100週年,DOK Leipzig 特別企劃了規模龐大的歷史回顧專題,重映早至1950年,晚至2017年的紀錄片╱政宣片╱動畫作品,包括了三個小單元:
(1)同志—主席—總書記:共產主義的影像語言(Retrospective: Commanders - Chairmen - Genral Secretaries. Communist Rule in the Visual languages of Cinema);
(2)德勒斯登薩克森洲檔案影像:大人物與意識形態(Matinee Saxon State Archive: Bigwigs and Ideology)。
(3)德國影人Karl Gass回顧(DEFA Matinee: A Visionary of Realism - 100 Years. Karl Gass)。
Karl Gass 曾任東德德發電影製片廠科學部門的藝術指導,畢生曾製作超過100部紀錄片,也曾是DOK Leipzig早期的創始成員。適逢其冥誕100歲,DOK Leipzig選映了兩部他的作品《Friendship and Peace》(1951)和《German Nationality》(1990)來作對照與紀念。而「德勒斯登薩克森洲檔案影像」單元,則與萊比錫所屬的薩克森州檔案計畫合作,從中可以看到東德人民的日常生活、東德領導高層來到萊比錫的實況紀錄。
在「同志—主席—總書記:共產主義的影像語言」單元裡,DOK Leipzig 企圖探討這一百年來,共產主義怎麼在電影的視覺語言中被呈現?共產主義電影如何再現政權和領導人?而在今日的政治和媒體話語中,又是如何反映共產主義?有記錄東德共產黨黨內秘書日常生活的《The Secretary》,有來自拉丁美洲以革命作為號召的第三電影,有講述中國文革、調侃毛澤東思想的檔案影像和動畫,也有像《The Fall of Lenin》這樣記錄蘇聯結體後,各國紛紛拆除列寧雕像的現象,更包括了柬埔寨導演潘禮德《消失的映像》(The missing Picture)這樣回望紅色恐怖的經典作品。
印象最深的是《南斯拉夫:意識形態如何驅動我們的身體》(Yugoslavia, How Ideology Moved Our Collective Body)這部作品,導演虛構了一個生六零年代末的女性角色,蒐羅並剪輯了大量官方宣傳片、素人拍攝的社運錄像,以第一人稱的方式敘述起,那個配戴紅領巾、被訓練在元首誕辰等重要時節跳民族舞蹈的童年,再到1991年蘇聯解體,南斯拉夫各民族開始爭取自治與獨立,她隨人民走上街頭示威,所感受到來自國家與夥伴的暴力衝突,省思我們的身體究竟如何被政治、被意識形態所控制。
DOK Leipzig 還特別為這個單元設計了一款紅色的海報,並引用馬克斯的名言:「歷史會重覆,第一次出現是悲劇,第二次則是鬧劇。(History repeats itself, first as tragedy, second as farce.) 」既是為這個回顧單元下了註解,也是對觀眾的提醒。
焦點導演:美國檔案影像短片大師 Jay Rosenblatt
而在這樣的脈絡下,今年DOK Leipzig選擇檔案影像短片大師Jay Rosenblatt作為焦點影人,也就別具意義。來自美國的Jay Rosenblatt,曾於2004年來到TIDF擔任評審,TIDF也曾放映不少他的作品。Rosenblatt擅長挖掘老舊的電影,透過慢格、特寫、拼接畫面,並搭配再製的配樂與旁白,以完成極具新意、令觀眾驚喜不斷的作品。因為有著心理學的學術背景,Rosenblatt的作品有許多諮商、催眠、夢境、回憶、抽象的元素,由此探問愛、創傷、死亡、離散等人性本質,而在小女兒出生後,他也以日記電影的方式記錄女兒的成長。
這次 DOK Leipzig 除了以四場放映單元完整呈現他的創作歷程外,也開設了大師講堂,並邀請他擔任鼓勵新導演的「Next Masters」競賽的唯一評審。Rosenblatt 更為本屆影展打造了風格十足的影展預告《SHAKE IT OFF》,不僅展現鮮明的作者印記,也凸顯影展的精神與活力。個人作品外,Rosenblatt 也帶來由他監製、Filmmaker Unite 共同執導的短片集錦。Filmmaker Unite是美國影像創作者自發組成的組織,在面對川普上台後各種限縮自由的政策,用影像發聲,表達他們對美國政經情況的不滿及憂慮。DOK Leipzig 特別在萊比錫車站免費放映這部集體作品,現場座無虛席,反應熱烈。
動畫專題「Post-Angst」,撫慰缺乏安全感的社會
因為歷史因素,DOK Leipzig 一直是引介前蘇聯國家電影的重要平台,本屆影展的焦點國家是位在高加索山區的喬治亞(其實DOK Leipzig 在1998年就做過喬治亞的紀錄片專題)。作為前蘇聯國家,喬治亞在獨立後努力融入歐洲自由市場,今年起,喬治亞國民已經可以免簽入境歐盟國家。這幾年喬治亞影片宛如新浪潮般在世界各大影展蔪露頭角,我們可以看到年輕有抱負的喬治亞電影人,自前蘇聯的文化空間轉向,開始積極參與到更廣泛的歐洲話語裡,但面對未解的歷史與未知的未來,他們仍在東西方之間找尋自己的位置——這些變動、世代差異,會如何反映在影像作品呢?這便是DOK Leipzig 希望藉此國家專題,透過當代喬治亞影片所叩問的。
動畫則是DOK Leipzig 不同於其他國際紀錄片影展的最大特色, 動畫專題「Post-Angst」 選映諸多與「焦慮」、「恐懼」有關的動畫短片。選片人在映前提到,國際局勢的詭譎、媒體資訊爆炸,讓時處當代的我們經常缺乏安全感,她希望透過這些動畫來回應這樣的氛圍,也願觀眾能從動畫創作者更自由、更富想像力的視角來面對焦慮。像是《Birth》就用可愛的手繪風格,表達少女面對懷孕的惶恐。《La-Gar-To》從小男孩的角度,講述當他隨父母移民到尼加拉瓜時,即便是最日常的市場、街道,迥異的氣味與色彩,仍像怪獸一般帶來恐懼。《Life Cycles》則描繪當媒體不斷報導遠方的戰爭時,日復一日過日子的我們,那種無能為力到無感的焦慮狀態。
Kids DOK 針對不同年齡層規劃的節目
DOK Leipzig也一向重視教育,在 Kids DOK專題內,就針對3歲、5歲、8歲、12歲以上分成四個單元,以動畫集錦為主,票價也有優惠,鼓勵父母和學校帶小朋友來參加影展。而「逃離真實」(Escaping Realities)則是針對青少年觀眾所策劃的單元,選映了創作媒材獨特,或是與青少年文化有關的影片。
而除了上述的特別單元外,DOK Leipzig的競賽單元也相當多元。除了國際及德國的紀錄╱動畫長短片類別之外,還包括鼓勵新導演的「Next Masters」競賽與國際「動畫紀錄片」競賽(International Comprtition Animated Documentary)。今年的得獎作品清一色為來自歐洲與北美,唯一一部得獎的亞洲影片,是南韓導演Boram Kim的首部紀錄長片《BAEK-GU》,榮獲「Next Masters」競賽的首獎金鴿獎。該片透過記錄首爾街邊的破爛小棚子裡,一隻頗腳老白狗與人類的互動,引領觀眾思考在流離失所、孤獨充斥的情況下,究竟我們追求的「進步」為何物。
此次在DOK Leipzig待的時間並不長,因萊比錫屬於中型城市,影展場地則散落在商店大街上,因此除了在街道上的紅色臨時售票亭、綠色海報、背著綠色影展袋的行人,影展的「節慶感」並不濃厚。美術館一樓臨時搭建的影展服務台和Cafe,永遠坐滿著談生意、meeting的紀錄片專業人士,有種難以親近的「商務感」,而在商業戲院700人大廳舉辦的開幕典禮,官員更是一個接一個上台發表相當冗長的言論。整體而言,相較於小鎮舉辦的瑞士真實影展或是捷克伊赫拉瓦紀錄片影展的輕鬆,DOK Leipzig予人的感覺是較為正式、莊重的。
不過,影廳內的氛圍則截然不同。每一場次幾乎都坐有九成滿,映後Q&A輕鬆且熱烈,大師講堂則完全爆場,而Kids DOK場的小朋友觀眾,更興奮地在椅子上唱唱跳跳,跟著動畫發出高分貝的驚呼與歡笑。或許,這也就是DOK Leipzig的特色吧,不以虛華的外貌而用紮實精彩的節目征服觀眾,就像已經使用超過六十年的和平鴿(影展主視覺),仍舊不歇地在翱翔。(文╱何思瑩)
【關於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成立於1998年,每兩年舉辦一
電影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電影新聞資訊
請聯繫: 上報生活中心 → lifenews@upmedia.mg
美食(飯店餐廳、精緻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美食(甜食、早午餐餐廳)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鹹食、連鎖餐廳)、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