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客團出現退燒,數量減少了三成。
盛夏尾巴悄悄掠過,台灣的美景依舊動人。如今,陸客團出現退燒,數量減少了三成,但是自由行的陸客可比去年增加了許多。台灣的陸客團減少的原因固然很多,主要原因必須歸咎於過去國民黨執政的八年,陸客團把來台觀光的誘因建立在國共的政治共識基礎,但也破壞了兩岸旅遊業的行情與運作關係。中國的善意養壞了某些旅行業者的胃口,更弄壞了兩岸人民對彼此的觀感。
危機就是轉機,台灣的旅遊業生態出現轉型的契機。台灣小而美,發展精緻旅遊再適合不過。透過穩定增加的自由行陸客,才能讓來自中國的旅客更加體驗台灣的風景、人文、社會與美食。日月潭、阿里山絕非一小時走馬看花能遊覽完畢,其中蘊含的風土民情才是值得遊客去發掘。
兩岸人民能透過這樣的旅遊型態,深刻地互相了解,拓展未來兩岸交流的深度與廣度。 旅遊產業的轉型升級應由業者與政府共同努力。首先,業者應思考未來的產業策略,開發更多海外國家的遊客,使旅遊市場多元也可以分散風險。再者,各地方政府必須清楚自己的觀光定位,將慣例性並具有地方特色的節慶活動向外行銷,讓不只是中國甚至全世界看見台灣各個面向的景色。
柳暗花明又一村,台灣確實不該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就中國的立場,期望以限制陸客來台的數量牽制台灣對兩岸關係的共識基礎;反觀,就台灣的立場,正好是時機重整被扭曲已久的旅遊產業。陸客團來不來台灣,帶給台灣的是經濟效益還是經濟衝擊?兩者皆是。台灣從現在起應重拾產業本質、行銷國際,不再寄望中國施捨的「善意」。台灣的旅遊定會由全世界的遊客買單。
※淡江大學陸研所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