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取自時代力量臉書)
時代力量(New Power Party, NPP)與民進黨(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DPP),在英文縮寫上只有頭字不同,但是兩個政黨的差異卻顯現於很多層面上。時代力量在《政黨法》施行前,入黨年齡只要15歲以上國民即可(按:《政黨法》第11條第2項規定不得招收未滿16歲國民為黨員),黨員投票限以網路方式進行,由黨員直選主席團成員,再由主席團推選執行主席(黨主席)。以民主標榜的政黨,黨主席選舉方式卻是不夠民主,以類似國民大會間接選舉總統方式推選黨主席(按:NPP黨章第5章、第8章參照)。
身為新興政黨,時代力量以黨章規定,強制黨員參與「政策委員會」的論壇活動,甚至規定黨員如果連續6個月未參加任何實體或網路活動、會議、表決,則依黨章規定予以停權。強制要求黨員參與政黨活動,如此黨規非常政治性,也是時力有別於其他政黨的剛性特色。
台灣政治非常開放,各政黨或政團生成速度比雨後春筍還要快、還要多。依據內政部「政黨及全國性政治團體資訊網」揭露資料,政黨編號已至335號,全國性政治團體已有59個。時代力量自2015年1月25日成立,但迄今為止,仍無法院的法人登記。
時代力量主席團前成員馮光遠,曾經批評時代力量為「國運昌隆黨」,暗酸黨主席黃國昌的霸道強勢。日前《勞基法》修正期間,時代力量5名立委為了凸顯抗爭策略,比照太陽花占領立法院模式,自鎖於國會議場內。民進黨過去在太陽花學運期間為在野黨,如今已是執政黨,不可能縱容太陽花學運再來一次。時力高估動員能量,在民進黨強力破鎖進入議場後,只能轉進凱道拉高抗爭立場與異議聲量。黃國昌研判情勢錯誤,制定策略與行動作為失常,沒有得到廣大政治能量,也沒有堅強社會力支持力挺。1月8日凌晨4時左右,警方強制驅離,太陽花公民不服從的反體制精神被徹底消解。
時代力量為了11月底的九合一地方大選,除已揭露高達50多位議員候選人的提名計畫,在六都市長、縣市長部分,仍然未全部退場放棄,似有放手一搏的算計。台灣雖然政黨數高達335個,但是政壇勢力仍由兩大黨把持與分配。從選舉資料庫的現有數據來看,2014年的6個直轄市,國民黨籍市長候選人得票率40.81%(338.5萬票),民進黨籍市長候選人得票率47.97%(397.9萬票),無黨籍(含未經政黨推薦者)市長候選人得票率11.21%(92.9萬票)。
次以六都市議員得票狀況來論,國民黨籍議員候選人得票率36.49%(300.2萬票),民進黨籍議員候選人得票率41.63%(342.5萬票),無黨籍議員候選人得票率則為14.08%(115.8萬票)。足見席次單一(市長)的前提下,選民投票行為集中於兩大黨候選人,無黨籍或小黨候選人,顯然不容易取得選民的投票偏好。六都市長要以兩大黨以外黨籍參選,勢必會受到「棄投效應」的移轉投票影響,藍綠歸隊的投票行為是有實證支持。
再以2014年縣市長和縣市議員得票數為例,民進黨在縣市長部分總得票數為185.0萬票,國民黨縣市長部分總得票數則為160.5萬票,但是民進黨在縣市議員部分總得票數降為109.0萬票,國民黨則減為148.6萬票。黨籍縣市議員得票數少於黨籍縣市長得票數總和,表示很多票源「向下擴散」、「向上集中」,向上集中於黨籍縣市長(席次單一),向下擴散於無黨籍和黨籍縣市議員(席次複數)。
時力若要推出縣市長或六都市長候選人,勢必要面臨「棄投效應」的移轉投票影響,也就是議員得票數與縣市長得票數之間,沒有對稱相等的必然關聯存在。當選民考量當選可能性的時候,縱然時力黨籍議員聲勢浩蕩,其選民投票傾向若表現「向上集中」,則很有可能移轉選票投給其他兩大黨籍候選人,不可能投給時力的黨籍縣市長候選人。
選民投票行為的表現上,愈下層級的選舉愈容易分離投票,愈上層級的選舉則是愈容易集中投票。直白講,選民懂得自我操作「棄保效應」,尤其是針對愈高層級、影響愈大的公職選舉(例如總統、市長、縣市長、立委等)。對於時力的現實考驗,也就是支持者是否會願意支持里長、議員投給時力黨籍候選人,但在市長、縣市長選舉考量時,會以兩大黨黨籍候選人為主要投票對象,選民會自動務實考慮當選可能性。
對於新興政黨來說,集中選舉資源,側重特定選舉目的,方能制定可行又成功的選舉策略。時代力量成立至今將要屆滿3年,若是現已奢想取得地方執政權,無異是膨風吹牛的自大傲慢。如能謹慎取得議員席次,在地方政壇穩紮穩打,奠定地方形象與服務聲譽之後,再策進縣市長執政大位,或許還有機會突破「小綠障礙」,走出民進黨附隨組織的陰影。NPP識別於DPP之外,方有可能。
※作者為自由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