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總統與其鷹派國安團隊將可能採取以軍事圍堵為主,貿易制裁為輔,台灣不可能不受影響。(照片來源:總統府)
日前美國國防部長詹姆士.馬提斯在發表美國「國家防衛戰略報告」時表示,美國的國家安全政策將不再聚焦於恐怖主義,而會鎖定如俄羅斯、中國這種「修正型強權(Revisionist powers)」所帶來的新威脅。對照之前川普政府所公開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很清楚地顯示美國的國家戰略思維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從過去911事件後,將反恐戰爭列為第一優先的狀態,又回到大國強權間互相競爭的格局,只是這一次新增的對手是經濟與軍事實力都逐漸崛起的中國。
美國政府對於中國的崛起並不是完全沒有警覺,歐巴馬總統時代所提出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就是在回應中國崛起的事實,但歐巴馬政府這個也被稱為「重返亞太」的戰略,其實與川普政府的新國家安全戰略有本質上的不同。因為在歐巴馬總統主政的時代,美國官員和輿論界對於逐漸崛起的中國究竟會是個「現狀型強權(Status-quo powers)」還是個「修正型強權(Revisionist powers)」仍處於激烈辯論的狀態。但隨著中國揚棄過去韜光養晦的政策,逐漸顯露出野心後,從美國國防部長馬提斯口中說出俄羅斯與中國都是對美國有威脅的「修正型強權」,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這樣的爭論已經有了結論,劃下了句點。
在學界上,對於何謂「現狀型強權」、何謂「修正型強權」有複雜的定義,但簡單來說,所謂的「現狀型強權」是指這個強權在崛起時,願意遵守國際規範與區域現狀,在既定的遊戲規則下和平發展。而「修正型強權」則代表這個強權在崛起時,傾向於破壞現有的國際秩序,並建立對自己有利的遊戲規則,改變所處區域內的權力平衡。歐巴馬時代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其實是建立在「誘導或逼迫中國成為一個現狀型強權」的思維上,因此「亞太再平衡」很強調區域合作與美中夥伴關係的論述,希望仍在摸索未來發展方向的中國共產黨政府,可以遵守目前由歐美等國所製定的遊戲規則,和平發展。
但隨著習近平上台後所展現的企圖心,中國積極推動RCEP、亞投行、一帶一路等政策,很明顯中國就是想要制定對自己更有利的遊戲規則。過去歐巴馬總統時代想要誘導或逼迫中國成為一個「現狀型強權」的努力已經確定失敗,「亞太再平衡」的戰略並無法遏止中國崛起的威脅,美國需要另外一個新戰略來處理未來的亞太情勢。或許這就是川普政府揚棄「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原因,而另以「印太新戰略」來重新定義美國在這個區域裡的行動方針,並明確指出俄羅斯與中國就是「修正型強權」,將會在崛起過程中損害美國的國家利益。
「印太新戰略」與「亞太再平衡」的不同之處,在於納入了印度這個國家,而這很明顯就是針對中國「一帶一路」的戰略而來。「一帶一路」中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從中國出發,經由南海、麻六甲海峽、孟加拉灣、印度洋、阿拉伯海、直抵非洲西岸。中國不止已在斯里蘭卡投資港口,租借期達99年、更與緬甸、馬來西亞、巴基斯坦等國建立了各種合作關係,還在緊臨紅海與阿拉伯海的戰略要地吉布地,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海外軍事基地,因此要遏止中國海路上的擴張,只聚焦於西太平洋地區是不夠的,印度洋才是最新的競逐區。
石油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中東地區也是因為富藏石油能源而成為列強長期覬覦的目標。美國做為全球霸主,控制石油產地與運輸路線,一直都是美國維持全球影響力的重要關鍵。美國海軍的第五艦隊總部就設在波斯灣的巴林,負責巡弋的範圍包括波斯灣、紅海、阿拉伯海、西印度洋,與總部設在日本,負責西太平洋與東印度洋的第七艦隊,共同維護這一整片遼闊海域的安全。從冷戰時期美蘇對峙的時代開始,這一條從中東經印度洋、麻六甲海峽,再到西太平洋地區的重要能源供應線,就一直緊緊地握在美國的手裡。
前蘇聯曾經試圖挑戰美國在印度洋地區的主導地位,這也是前蘇聯派兵入侵阿富汗的原因之一。這場戰爭除了是希望影響伊朗政局,擴大前蘇聯在中東產油區的政治影響力,更希望從中亞打通一條路線,經阿富汗與巴基斯坦,直抵印度洋沿岸地區,以取得港口。對於前蘇聯的這項戰略企圖,美國的反制之道是與巴基斯坦合作,軍援阿富汗反抗軍以對抗前蘇聯的入侵部隊,這也導致了前蘇聯在阿富汗戰場陷入苦戰泥沼,最後鎩羽而歸。讓前蘇聯的海上艦隊雖然仍可以遠航到印度洋地區,但卻一直無法在印度洋沿岸建立長期基地,擴大其影響力。
就目前的情勢來看,中國將會是下一個嘗試挑戰美國印度洋霸權的國家。中國與巴基斯坦、緬甸的各種合作計畫,其實就是想繞過南海與麻六甲海峽,直接由中國的西南部取得通道直達印度洋,這與前蘇聯當年的計畫有異曲同工之妙。而美國的反制方法就是拉攏與中國一向不睦,且自古以來一直掌握著印度洋的區域大國印度,將其納入「印太新戰略」中,同時積極整合日本、澳洲、印度這幾個國家以維持由美國所制定的遊戲規則,抑制中國這個「修正型強權」,避免中國藉由經濟與軍事的力量,讓周邊小國臣服於中國所制定的新框架中。
印度曾經在冷戰中推動「不結盟運動」以維持中立,並藉此在冷戰中獲得不少政治利益,但當時這個策略之所以可行,在於美國與前蘇聯兩強在地緣戰略上都跟印度沒有直接衝突,因此印度可以置身事外。但中國的崛起與一帶一路,則與印度的未來息息相關,畢竟中國與印度存在不少的領土糾紛,中國又是印度世仇巴基斯坦的最重要戰略夥伴與支持者,兩國在經濟方面也有其競爭性,這都讓印度有意願加入由美國所主導的「印太新戰略」中。這從日前印度與中國又出現領土糾紛時,雙方態度強硬,近來印度高調試射新型的烈火五型彈道飛彈,並宣稱其射程已涵蓋全中國,就已可見端倪。
川普總統的「印太新戰略」是將中國定位為「修正型強權」,所以不會像「亞太再平衡」的政策一樣,以誘導合作為主,武力威嚇為輔。相反的,川普總統與其鷹派國安團隊將可能採取以軍事圍堵為主,貿易制裁為輔,雙管齊下以抑制中國崛起後對美國的威脅,再加上中國的貿易問題也是川普總統競選時的最重要政見之一,因此美中貿易戰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美國國防部長馬提斯正不斷與印太地區的國家接觸,以穩固同盟,他還在去年香格里拉對話時強調:「美國與亞太盟邦站在一起,確保所有人都能遵守國際秩序和法律,以維護和平、繁榮、自由的亞洲。」其矛頭所指已不言可喻。
而認為川普總統之前宣布退出「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是新孤立主義發酵,川普政府已不再重視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領導地位,則已被證明是不正確的看法。退出這個多國協定是因川普認為多邊主義對世界超強的美國只是礙手礙腳,相反的在一對一的談判中,沒有一個國家是美國的對手,因此採取單邊主義對美國而言是最有利的策略。「亞太再平衡」的重點在試圖誘導中國融入區域規則之中,因此重視多邊主義的運用,但「印太新戰略」已揚棄這個觀念,認為想用TPP來遏制中國太過一廂情願,不止沒有效果又傷害美國的經濟發展,除非美國可以在多國協定中取得更大的利益,美國才願意重新加入TPP中。
就軍事上來看,美國的新軍事圍堵政策有可能會讓台灣獲益,但在經濟上,美國與中國的貿易大戰則可能讓台灣遭受池魚之殃,同時美國改採單邊主義,也可能讓台灣與美國在進行一對一經貿談判時,更難擁有討價還價的籌碼。美國的新軍事圍堵政策讓台灣能藉自身優越的戰略位置,在軍事上進一步與美軍合作,甚至在美國國會通過本年度的國防授權法案後,雙方軍艦能停靠於對方港口,但此舉卻也可能引發中國在經濟或外交方面對台灣進行報復。在台灣政府不希望主動挑釁中國的情況下,恐怕在利用這個機會尋求更多突破時,另一方面也必需要儘量低調以對。
中國與美國的貿易大戰很可能會殃及台灣,在於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台灣與中國發展出很高的貿易依存度,不只讓中國政府可以藉由兩岸的經貿往來向台灣政府施壓,未來美國與中國的貿易大戰中,台灣恐怕也很難不受波及。蔡英文政府在上任以後,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以求分散風險,是個正確的方向,只是成效還有待評估。至於對印度的經營,雖然台灣在不久前與印度簽署了「台印推動產業合作瞭解備忘錄」,進一步加強雙方的經貿合作,但在印度成為美國「印太新戰略」的重要國家後,台灣似乎仍未思考過一個完整的應對計畫,全面性地在軍事情報、經貿投資、區域安全上尋求與印度發展更進一步的關係。
不過台灣也要小心謹慎的是,川普的「印太新戰略」會不會隨著川普的卸任而人去政息,畢竟川普總統是爭議頗多的領導人,能否連任不無疑問。同時川普政府的國安團隊大多是軍人出身,立場偏向強硬的鷹派,但國務院的傳統文官系統仍然習慣過去的美中關係架構,雙方在許多議題上立場不一,而這或許也是近來美國立場不斷搖擺的原因。川普政府的國安團隊是否能全面主導美國政策,這需要密切觀察。再者北韓的核武危機,讓美國必需要仰賴中國配合向北韓施壓,未來如果北韓問題持續惡化或長期懸而未決,川普政府是否會為了處理北韓問題而被迫向中國妥協,台灣也不能掉以輕心。
另外一個隱藏在北韓核武危機下的重要問題是日本修憲已箭在弦上,雖然在安倍內閣中聯合執政的政黨,並不贊成修改日本和平憲法中最關鍵的第九條,但未來的變數仍多,日本在修憲後會走向何方,恐怕也會影響整個印度、西太平洋地區的權力平衡。而俄羅斯這次雖然也被列入「修正型強權」之中,但如果之前「通俄門」沒有爆發,麥克.弗林仍擔任美國的國家安全顧問,則可以想見俄羅斯與美國的關係將會快速大幅改善。中國「一帶一路」中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直指中亞這個俄羅斯的傳統勢力範圍,兩國長期以來的潛在地緣戰略衝突是否會因此浮上檯面,全面改寫過去美、俄、中的三角關係,也很值得進一步注意。
美國的「印太新戰略」對台灣而言,是機會也是挑戰,充滿不確定性,但也可能暗藏著機會,許多觀察家認為這樣的不確定性是因為川普政府的政策不夠周延或難以預測。但衡諸於歷史,當國際情勢進入大變動期,往往都是如此。在鐵幕崩解後的混亂還沒有結束時,美國就因為911事件而捲入反恐戰爭中,在將近二十年間,美國的國力重心全都放在對付世界各地的恐怖份子與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但反恐戰爭總會有結束的一天,國際情勢將會走向全新的格局,而或許這一天已經來臨了。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