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立專欄:香港選舉 只是投一個嘴炮的風格

鄭立 2018年02月09日 07:00:00
在香港,稍為清醒的人會知道他們的選票已不再能產生任何實際的權力,也難以推動民主。(湯森路透)

在香港,稍為清醒的人會知道他們的選票已不再能產生任何實際的權力,也難以推動民主。(湯森路透)

最近香港因為撤消議員資格導致的補選,讓泛民主派第一次進行「初選」。 初選原本的用意是團結泛民主派, 甚至團結包括泛本土派,團結非親中的派別。

 

選區有三個,分別是九龍西,新界東和香港島。香港島沒有初選,原因不明。 新界東勸退了兩位有意參選的人,但剩下來有意參選的人至少還是有五個。九龍西傳言參選者會被政府取消資格,因替補人選問題,支持者間內鬨。 在客觀結果上,實在很難說是成功,甚至可能是進一步分裂。

 

給數字大家參考, 新界東的選民人數是94萬以上,在梁天琦那次的補選中,參選的人數是7人。而這次新界東舉辦的初選,參與初選的人僅3人,投票數約1萬。

 

親中派的票以樁腳票為主,在北京政府於香港相關組織的協調下,他們基本上都只派出一個候選人,而不會出現同陣營互相分票的情況。而香港反對北京的票雖多,但通常會散成幾個不同候選人,被各個擊破。 因此這次補選,親北京陣營大勝甚至全勝的機會是很大的。

 

可是這不妨礙大家參與補選,即使是一次必輸的補選。因為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補選的動員記憶和媒體價值。雖然不能在這次贏到議席,效果卻會帶到 2020 年的正式地方選舉。例如上次補選代表泛民主派的楊岳橋和梁天琦的代理人, 都成功得席,所以這次的補選就算必輸,大家還是參與,表面上他們在參與補選,實際上他們是在參與下一次地方選舉的初選。

 

香港的問題無法以選舉解決

 

但這是對參選人而言。對於選民來說,他們對於選舉已失去寄望,因為他們多次選出的代表,不是沒權參選,就是參選後被取消資格,稍為清醒的人會知道他們的選票,已不再能產生任何實際的權力,也難以推動民主,在雨傘革命之後這已經非常的明顯, 香港的問題, 並不能以選舉解決。

 

那麼選舉是否完全失去意義?倒也不是。議席今天只剩下兩個意義。第一個就是資源,也就是錢,政府給議員薪金這點是千真萬確,一個議席的資源粗算 1500 萬港幣(約 6000 萬臺幣),第二個就是媒體,也就是可以進入議事場, 參與開會,並被傳媒報導。

 

也就是說,要投議員,第一個根據是看的是他最後會把議席資源怎樣用,實際上,有部份議員早已不諱言,他繼續參選下去只是因為讓他的助理不失業,有些參選人,提出要把薪金拿去支援受香港政府迫害受害者的家屬

 

而第二個根據,就是他會在議會裡做甚麼。如果無法影響政治,那麼少數有意義的事情,就是令議會裡的其他議員難堪。對於選民而言,議員最低限度的責任,並不是投下反對票,也不是高呼「可恥」,而是在議會裡罵人甚至侮辱親中派議員。

 

事實上,親中派議員也經常投訴被浪費時間,感到被辱,感到不快,但對於反對他們的選民來說,這可能就是唯一有意義的政績。這也是為何之前有不少傳媒出身的議員被選入會的原因,他們本來就擅於罵人,選民變成了「觀眾」, 讓議員變小丑。在一個徒具其形的議會中,反而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DQ證明了制度的不正義

 

那變成了,實際上如果選到甚麼人進入議會,實際上只是在投一種罵人風格。 投或不投,都一定會有人當選。選一個律師,就是他在裡面講一堆法律, 然後通過。選一個社工,就是在裡面講社工式大愛道理,然後通過。你選甚麼,最終都是通過,唯一有變化的,只有在議會裡的人痛苦程度。

 

當然,如果選到的是親中派,那就是在投「罵都不罵」一票,直接通過。所以就算是投親中派的人,也沒有脫離這種邏輯。

 

所以你會理解到,為何常常香港選民會投的,不少都形象粗野,甚至像游小姐也算例子,表示的都是同一件事,反正都不期望你有任何議政的用途,我又何須根據「議」政或政綱去投票?如果做甚麼都不會改變結果的話,至少令裡面的人全部都難受,期望這種難受會令議席,由一個爽缺變得不那麼爽,知難而退。

 

當議員行為導致的混亂和局面大變,是他們唯一的貢獻時,我們不能否認,當選後引發DQ,證明了這制度的不正義性,反而也算是一種實績,這實在頗為諷刺。

 

關鍵字: DQ 泛民主 親中派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