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從政雖已是客觀事實,但是從政黨文化與人才甄拔的角度思考,本質上有著巨大的差異。(攝影:李昆翰)
隨著公民意識的崛起與網路社群的普及,使得青年世代投身政治的誘因趨強,在太陽花學運之後這個趨勢日益明顯,這可從各地市議員初選中新人倍出的現象得到解釋。雖然老人政治的包袱在藍綠兩黨都以不同形式發酵,但青年從政與世代交替的呼聲也成為輿論焦點。
青年從政雖已是客觀事實,但是從政黨文化與人才甄拔的角度思考,本質上有著巨大的差異。
為民進黨來說,除非立志作萬年幕僚或隱藏老闆身後,否則按其派系利益以及選票最大化邏輯,新人在適當歷練後惟有投身基層選舉才有未來性可言。由於黨內的遊戲規則清晰明確,制度規範行之已久,在這競爭的過程中成就的是黨、派系、新人與社會關係四者之間的最大公約數,無形之間也落實了民進黨的政治甄拔與新陳代謝。直白說,世代交替是實踐民進黨政治利益的萬用鑰匙。
然而,這套規則也有失靈的時候,近日蘇貞昌與呂秀蓮在雙北的作為撼動了民進黨對於「世代交替」的基本認知。熟悉民進黨的朋友應可理解,這個特殊的現象不只是雙北艱困選區的特性,或是青壯世代沒有能力一戰,而是涉及民進黨複雜的派系共治與權力平衡的「全局」,更涉及蔡英文連任的「佈局」,其政治得失只能在選戰揭曉後才能驗證。
就國民黨而言,論資排輩與等級秩序一直是這個黨的文化現象。過去新人從政的動機若不是為了維繫家族的政治版圖,就是為了黨政大老所進行的大規模政治改組。前者可從黨內菁英或地方派系的二代從中獲得說明,後者可從蔣經國的「吹台青」政策得到解釋。直白來說,這種帶有「由上而下」性質的政治甄拔不是實質的世代交替,因為這可視為某種既得利益與權力結構的鞏固而已;被提拔的青年世代並不擁有完整的主體性與發言權,因為背後總有老人下指導棋,自己不過是個形象看板或人形立排而已。直言之,世代交替與青年才俊只是權力運作的附隨組織或是宣傳樣版,成就是的仍是老人政治這個中心主體。
這個現象雖在2014與2016年兩次敗選之後有所改變,因為黨內已經出現嚴重的接班斷層,若不再引入有意義的「由下而上」的人才甄補機制,國民黨將出現政治人才無以為繼的危機。但傳統的政治框架仍是新人從政或是世代交替的緊箍咒,其所培養的世代菁英也未必擁有堅強的意志與戰力,老人不甘寂寞捲土從來的也比比皆是。吳志揚近日宣布不參選桃園市長但也不辭不分區立委,坐實了官二代的養成已不是人才培養的最佳渠道;蔣萬安與江啟臣在台北台中的處境,則說明了世代交替的難度,其所面對的則是新竹市與嘉義市這些矢志再來或揚言最後一戰的資深前輩。
民進黨的世代交替是建立在選票與權力最大化的前提上,由於分工得宜所以產生了清晰的學運、幕僚、太陽花接班階梯,參與者共享政治投資的果實,即便帶有政治分贓的色彩。國民黨老是把世代交替當作是樣版道具,深陷危機時猶如萬靈丹一般拿來進行道德號召,等待引信解除後又讓老人重新把持權力的巧門,在關鍵時刻青年世代總成為權力鬥爭的祭品。
真議題與假議題,構成了兩黨在世代交替本質上的巨大差異。
※作者為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