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鏡日本防災-在家準備頭盔 乾糧 繩索 手電筒 簡易便所…

陳威臣 2018年02月09日 00:00:00
日本人早已認知,地震無法避免,而且無法預測。(攝影:葉信菉)

日本人早已認知,地震無法避免,而且無法預測。(攝影:葉信菉)

2018年2月6日晚間11:50左右,花蓮地區發生芮氏規模6.0的強震,全台都感受到劇烈搖晃,由於震央附近的震度高達7級,因此當地多棟大樓與民宅,發生倒塌或毀損,造成的人命與財產損失難以估計,至今仍在搜救失聯的民眾。

 

事實上,同樣身處環太平洋地震帶,日本的地震災害自古以來,即是日本人的痛,光是近30年來,日本也陸續發生北海道西南近海地震(1993年)、阪神大地震(1995年)、中越大地震(2004年)、東日本大地震(2011年)、熊本大地震(2016年)等大型震災,造成大量的民眾傷亡與財產損失。

 

回顧過去的歷史,日本人一直是與地震為伍,帶來的災害也讓日本人認知到,地震無法避免,而且無法預測,因此只能做好萬全的準備,迎接下一次的地震到來。這樣的哲學,讓日本人發展出一套防災機制,從上到下各自準備,究竟日本人的地震防災有何獨特之處,而當中又有哪些值得台灣人學習?

 

基於過去數次的大地震,日本人體會到天災是不可能防止,與其聽天由命,不如積極勇敢的面對。因此日本人將防災定義為減少災害時的損害,並且在完全的準備下,自助並且助人,讓政府的防災系統能夠優先救助最危急的狀況。

 

確保一周以上的自給能力

 

在這樣的思維之下,從個人與家庭做起,日本政府的防災教育當中,教導日本人在家中需準備如頭盔、備用飲水、乾糧或是無須烹調的即食食品、繩索、保暖器具、電池、手電筒、收音機、簡易便所、甚至於各式充電裝置(例如小型太陽能發電板)等。

 

在家準備這些防災用品,就是在災害發生時,可以讓民眾能夠維持數天甚至於一周以上的自給能力,在沒有受困的情況下,萬一都市維生系統癱瘓,沒有供水供電與瓦斯,或是因遭受海嘯襲擊而受困的民眾,也可以自行維持最低限度的生活,讓政府的救災系統,能夠優先針對因建築物倒塌而受困、或是面臨緊急危難的災民,進行救助。

 

因此在日本人的觀念中,準備這些防災物資,是為了以備不時之需,萬一發生緊急狀況時,至少可以不需占去行政救災體系的資源,這是日本人長期所認為,不應該造成別人困擾的教育實踐。再者,為了防範大型災害時,都會區內出現大量無法歸宅的上班族、學生以及觀光客,日本各級政府均規劃大型防災倉庫,尤其是東京。

 

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東京都內出現了高達500萬人的歸宅困難者,因此目前東京都內,正積極佈建這些大型防災倉庫,並且官民一同合作,除了行政機關之外,政府也鼓勵民間公司,配合政府一同建構這些防災倉庫,並將所屬場所,在大型災害發生時,能夠立即轉變為災民收容所。

 

例如位於東京都心的六本木HILLS,以及周邊的大樓群,共建構了三座大型防災倉庫,內存放了高達27萬人份的飲水與食物,以及三萬人份的簡易防寒錫箔與氣柱坐墊,甚至於嬰兒用品、女性生理用品、暖暖包等物資都有,可以供應三萬人三天份的飲水與食物。

 

全民防災訓練

 

此外,去年(2017年)4月才開幕的大型商業大樓銀座SIX,規劃在大型災害發生時,共可收容5000位無法返家的民眾,而地下二樓也設置了大型防災倉庫,存放5000人三日內的食物及飲水。

 

至於行政機關,從三級自治體(市、町、村)開始,到二級自治體都道府縣,以致於中央政府,有一套從上到下的防災系統,過去由於尊重地方自治,因此一但發生震災,都由都道府縣知事擔任最高指揮官,不過因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之後,自衛隊因兵庫縣知事沒有請求救災,因此無法出動而乾著急,錯失黃金救災時間,再加上大型災害都是跨行政區,為統合各方救災資源,因此修法由中央政府統籌規劃。

 

日本政府除了利用電視、網路或是手機等,進行緊急地震速報、海嘯警報的發令,讓人民在第一時間即可得知災害警告而避難之外,整個防災系統由上到下,各級政府舉辦各種防災演練,不但救災系統演練,一般民眾也會參與,熟悉避難管道與避難場所的位置,並且讓民眾與救難人員,了解各項救難器材的使用,萬一災害來臨,才能夠處變不驚。

 

近年來由於日本力推觀光,光是2017年就有2800萬人次的外國觀光客訪日,為了預防地震發生時,大批外國觀光客受困,因此東京都官民單位也開始舉辦以外籍人士為主的防災訓練,不但訓練許多具備外語能力的日本人,也增加許多外語說明,包括英文、中文、德文或是西班牙語等。

 

像是今年一月六本木HILLS即舉辦外國人防災訓練,不但找來美國與德國大使館的職員參與,連附近的外籍上班族、甚至於外籍托兒所等,也都一同參與。

 

進行這些防災演練,不但讓日本人了解,遇到災害時,如何一同協助外籍人士避難之外,也讓大使館的館方人員,獲得如何避難怎麼避難,萬一發生地震,他們也才能夠了解,可以怎麼協助該國在日國民,應該怎麼與日本政府配合,並且協助他們甚至於撤僑,對於雙方都是非常好的一種體驗。

 

海嘯生存背包

 

此外,由於東日本大地震的教訓,加上未來太平洋海槽的大地震,很有可能在20年內發生,因此日本針對海嘯的防災,也下了非常多的功夫,例如太平洋沿岸的村落,陸續興建避難塔,可以讓當地的住民尤其是老人家,無需再像過去一樣,必須跋山涉水的走上十來分鐘,才能抵達避難場所。

 

由於日前內閣府公布的預測顯示,一旦發生南海海槽地震,引發的海嘯將有可能在數分鐘內,就會襲擊最近的城鎮,也因此興建避難塔,可以讓附近居民僅需花一兩分鐘即可已抵達避難。

 

另外,東京大學的研究團隊,也正在研發一款海嘯生存背包,這款背包採用漂浮材質,不但可以讓使用者能夠在海上漂浮超過72小時,背包內還有飲水與乾糧,還具備有緊急發信器與GPS定位器,可以讓使用者度過72小時的黃金救援時間,並且讓救難人員發現。這款背包在研發完成後,日本政府將會配發給太平洋沿岸的居民。

 

其實天災躲不了,因此唯有做好萬全準備,才能度過危機,從日本人的做法可以了解,他們一直從災害中獲取教訓,而且不斷的進化、革新,尤其是未雨綢繆,灌輸人民災害隨時會發生,養成人民的防災意識,並且學習防災的技能,才能在災害來臨時自助並助人,讓災害降至最低。

 

因此我們除了期盼,在花蓮大地震中目前仍受困的民眾,都能順利獲救之外,也希望台灣能夠強化防災教育,並明瞭全民防災的重要性,畢竟災害與你我都相關,防災訓練也不應該只是救難人員的事,並且時時刻刻保持警覺,遇到災害來臨時,也才能從容面對。

 

※作者為本報駐東京特約記者

 

【延伸閱讀】

【花蓮強震】

●有親朋好友到花蓮玩嗎  連繫不上請告訴警方

●【直播】餘震不斷 雲翠大樓搜救現場第一手畫面

●最新災情統計:死亡人數攀升至9人、失聯62人

●慈濟醫院湧入傷患 1名陸客加護病房急救中​

●10根鋼梁支撐雲門翠堤 軍警消救災分秒必爭

●營運40年統帥飯店被震倒 副總:盼原地重建再出發​

●超強網友自製雲門翠堤3D模型 可供救難路線評估​

●蔡英文捐一百萬 臉書發文為搜救單位加油打氣

關鍵字: 花蓮 地震 防災 海嘯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