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地震災後出現心理創傷症後群,需要啟動讓人心安的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 First Aid)與心理復原(Psychological Recovery)機制,緊急協助受難者減低急性壓力初期痛苦與不適,助其提升緊急因應能力與長期適應功能。臺灣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提醒注意防治地震災後心理創傷的一些作法:
- 地震災難無預警的殺傷力,需要外界提供心理援助;如同退伍軍人離開戰場卻拋不開慘絕人寰畫面不斷侵入腦海的創傷,重大危機無預警地破壞人心安全防護機制,讓人易陷入心理創傷壓力症候群危機,需要啟動人心安全防護與外界心理援助。
- 目睹災難慘狀的受難者,多經歷著一種急性壓力症候群,初期通常近一個月容易出現驚恐、害怕、痛苦、焦慮、憂鬱等負面情緒,過度回憶災難慘狀導致失眠、自責、無法回到生活工作常軌,都是正常的,請給一些包容。
- 每個人內心都有安全自我保護機制,陷入急性危機中,人自然會不斷回應內心得調適脫序的認知與情緒之需要,嘗試重啟內心安全機制;鼓勵善用外在社會資源連結和個人內在自我安慰力量,容許自己慢慢找回平靜與安心感。可以試試古老的心安機制:定、敬、安、慮、得。
- 心理創傷也常出現在救難人員甚至社會大眾身上,因為災難的巨大衝擊容易讓旁人也同感悲傷不安或自責無能救助;需要預防助人者的慈悲疲倦甚至替代性創傷,透過助人者支持分享互助團體,可以減壓與減少孤獨無力感。
- 培訓第一線救災的軍政警消人員、醫護人員、諮商心理師、社工人員、喪葬禮儀公司、公益或宗教團體人員等,都具備危機災難的應變及悲傷創傷輔導知能,避免災後衍生更大社會代價;包括1.主動向受難者提供協助2.增強安全處境與安全感3.助其穩定冷靜深呼吸與安心策略4.助其獲得社會支持資源與資訊5.優先提供務實實用的協助項目6.助其列出因應災變清單與協助資源7.轉介便利的心理諮商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