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籍女子日前到李進良開設的「嘉仕美整形外科診所」做抽脂隆乳手術,疑似因麻醉造成休克不幸猝死,讓台灣醫美界麻醉品質再受關注。(攝影:張凱婷)
「10秒鐘內麻醉、讓你睡著很容易,但醒不醒得來才是重點。這是在跟天借膽!有的人看來健康,但麻醉下去後可能誘發過去沒意識到的疾病,必須緊急應變處理。」近來傳出多起醫美診所麻醉猝死案例,麻醉科醫師小內(化名)說,這跟業界陋習脫不了關係,「如果不改,勢必問題不斷」。
農曆年假前夕通常是醫美診所旺季,不少人會趁長假前「修修臉」,雕塑身材,年後再若無其事回公司上班。但此時也是發生意外的高風險期,香港籍女子日前到李進良開設的「嘉仕美整形外科診所」做抽脂隆乳手術,疑似因麻醉造成休克、不幸猝死。這讓台灣醫美界的麻醉品質再受關注。
現行《醫療法》未規定只有麻醉科醫師才能執行麻醉,多數醫美診所為省錢、省事,通常會找麻醉護理師(又稱麻護、麻姊)充當業界俗稱的「麻醉師」,負責讓客人「睡著」,或由醫美醫師自行執行麻醉,而非聘請麻醉科醫師。由於輕忽麻醉風險及專業,發生緊急狀況時常來不及應變。
尤其隆乳、削骨、抽脂都需要全身麻醉,有的診所為讓客人「無痛」電波拉皮,還使用有抑制呼吸副作用、俗稱「牛奶針」的麻醉藥劑丙泊酚(Propofol),稍有不慎就可能和已逝歌手麥可傑克遜一樣,在施打後一睡不醒。
不少麻醉科醫師看不下去如此的業界亂象,決定揭露醫美界的潛規則。麻醉科醫師阿凱(化名)說,業界盛傳每年大約有3件到5件出人命案例,但媒體報導的只有1件到2件,就是因為多數診所選擇「花錢了事」、私下和解。翻看法院判決書,「就知道此說法並非空穴來風」。
而且不只醫美診所,其他包括婦產科做無痛分娩、健檢中心做無痛腸胃鏡、牙科診所積極推廣的「舒眠植牙」等,也常讓民眾暴露在並非由麻醉科醫師執行麻醉的風險下。據了解,這些診所實際聘請麻醉科醫師的比率恐怕不到一成。
知情人士透露,多年前某家以健檢聞名的診所,也曾發生幫民眾做無痛腸胃鏡,卻在施打靜脈全身麻醉後窒息死亡的憾事,「顯見診所端在基本呼吸道和急救上都準備不及」。
有時則是動刀醫師本身「心態」出了問題。小內直言:「麻過一些醫師的刀(手術)就知道他是地雷,絕不再合作。」這些醫師不僅非整形外科專業,還邊動刀邊指揮護理師打麻醉,或自己執行麻醉,形同「球員兼裁判」,有很大安全疑慮。「就像在山路開車已經很困難,還邊滑手機一樣,一定會出事!」。
更不用說,目前坊間常使用的「牛奶針」,其使用說明中即已表明「只能由麻醉或受過加護醫療訓練的醫師給予,且不應該由作診斷或操作手術的人施予」,但實務上多數醫美診所都未遵守。
醫界人士指出,「麻醉師」當道的業界生態,有其歷史背景。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統計,1999年時,全台執業的麻醉科醫師只有561人,無法填補當時的麻醉需求,因此開始有麻醉科醫師私下訓練一批「麻醉護理師」,甚至發展出資深麻醉醫師幫忙派遣麻護四處接案的地下文化。
知情人士透露,現在台北市東區上百家醫美診所,大致由3家「麻姊集團」主導,旗下有不少麻護到處兼差。中部也有兩個主要麻護集團,南部則是有兩位資深麻醉科醫師出借執照讓醫美診所「掛牌」,每台手術收取1千元至2千元,或每月數萬元不等的費用。這些老麻醉醫師,一樣也養了不少可供派遣的「麻姊」。
阿凱分析,與美國、日本等國相較,台灣麻醉科醫師人數還是不足,不過已比過去紓緩許多,目前全台約有1千2百多位麻醉科醫師,實際在執業的超過8百位,未來每年還會補將近60位麻醉科醫師。他直言:「『麻醉師』是時代下的產物,是歷史共業,但現在卻是因應醫美市場需求,繼續存在的畸形現象。」
醫美界以「麻姊」取代「麻醫」的現象之所以存在,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醫美診所為壓低成本,經營者通常不願意聘長期駐點的麻醉科醫師。第二,在醫院執業的麻醉科醫師,若要申請「支援」到診所執行麻醉須登錄報備,有的原服務醫院還會「抽成」,自然降低麻醫在外服務的動機。
就「拆帳」比率來看,麻醉科醫師阿堯(化名)解釋,一般醫美診所隆乳手術定價約18萬元,若找麻醉科醫師麻醉,約只分到9000元、僅占5%;若找麻醉護理師可能只要4000元,僅2.5%。更不用說坊間有診所把隆乳手術殺價到12萬元至15萬元,「一定也是自己麻,沒有請麻醉科醫師」。
除「麻醉師」專業受質疑外,現在就連賣標靶靜脈麻醉系統(簡稱TCI)機器的廠商,也開始介入此市場。廠商向診所端宣傳,只要輸入年齡、身高、體重、性別等數據,就可透過機器自動給適量麻醉藥,因此不請麻醉科醫師也沒關係。
對此小內質疑,廠商把麻醉醫師所稱的中度、重度鎮靜包裝成「舒眠」,「好像讓你睡一覺就沒事」,實際上是透過TCI機器給「牛奶針」等麻醉藥物,卻沒跟民眾說明背後風險。此外,廠商另推廣名為「清醒止痛」的療程,透過TCI機器給嗎啡類藥物止痛,一樣會抑制呼吸,處理上必須非常謹慎。
小內批評,「廠商一開始向診所推機器時,還找麻醉科醫師到診所幫忙操作,並向醫師收取每次2千元的佣金。」尤其廠商是這套系統的設定者,出事卻是麻醉科醫師在背;多數麻醉科醫師發現要自負風險,就不願再跟廠商合作。
此外,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簡稱醫策會)所訂的「健康檢查品質認證基準及評量說明」中,已建議:「主要執行深度鎮靜安眠、止痛或全身麻醉的照護者,需為麻醉專科醫師,且不應同時為執行美容醫學處置的醫師。主要執行中度鎮靜安眠的照護者,應為麻醉專科醫師,或取得鎮靜及氣道處置相關訓練證明的其他專科醫師。」
阿凱指出,按此標準來看,重度鎮靜到全身麻醉只有麻醉科醫師能做,但中度鎮靜到重度鎮靜,「很容易就跨越過去」,使用機器給藥或由麻醉師給藥,往往忽略這個模糊地帶,診所端監測、急救器材也不足。過去就曾發生過醫美診所因顧客休克,緊急到捷運站借用AED(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俗稱傻瓜電擊器)的狀況。
據了解,近期有廠商在醫美與牙科市場,推廣一款二、三十年前曾使用的吸入性麻醉藥品「痛舒適(Penthrox)」,作為門診疼痛預防及手術後疼痛緩解之用。小內指出, 痛舒適因有腎臟毒性,已被美國停用許久,且它屬吸入性麻醉氣體,有併發「惡性高熱」風險,必須備妥解藥「單挫林(Dantrolene)」應急。
但實際上,因單挫林價格貴、效期短,通常只有醫學中心、大醫院才會引進此藥,診所端卻未備妥相關急救計畫,也未考慮「惡性高熱」可能延遲發作的問題,讓民眾暴露在高風險下。
面對現今坊間多由麻醉護理師執行麻醉的陋習,衛福部醫事司有意比照去年底剛改版的「手術同意書」,在「麻醉同意書」中要求加註施作者的專科類別及字號,至少讓民眾有知的權利,清楚了解是否由麻醉科醫師執行麻醉。
對此阿堯直言,他樂見在資訊揭露上「更透明」,不過與其等衛福部改革制度,他更期待從民眾教育做起,「當民眾在看診多問一句,『你們有沒有麻醉科醫師』,或願意花多點錢換取安全,診所端就更願意花錢請麻醉科醫師」。
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兼通訊委員會主委簡吉聰說,醫美手術應以安全為第一考量,麻醉科醫師因熟悉病理學、生理學、藥理學等,當民眾有心臟疾病或身體異狀時,會立即建議不要動手術及施用麻醉。相較之下,若診所和麻醉護理師為賺錢執意要麻醉,或無法幫民眾把關,「就像走鋼索一樣,很容易出事」。
台灣麻醉醫學會則提醒,民眾求診時應仔細了解醫療院所是否具備合格人員與設備,同時也可參考由醫策會所公布,通過「美容醫學品質認證」的機構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