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對照過去二十年台灣政治光譜的轉換,不少人會驚愕地發現民進黨幾乎逐漸取代昔日國民黨的角色。(圖片取自民進黨臉書)
選舉有輸有贏,追求勝利,讓對手臣服,本就是司空見慣。不過,堂而皇之地將「讓對手再輸一次」掛在嘴邊,用以號召支持者,這其中所展現的心理徵候與政治氛圍,就很值得推敲了。
民進黨秘書長洪耀福日前表示,「2018年選戰要讓國民黨再輸一次,讓台灣再贏一次,反對改革力量才會死心。」這段話立刻衍生了兩個問題:第一、為什麼要讓國民黨再輸一次?國民黨輸到現在這樣還輸不夠嗎?第二、為什麼要讓民進黨繼續贏?民進黨贏了以後要做什麼?
關於第一個問題,國民黨在上一回總統大選只得380萬票,當然輸掉執政權;立委只剩35席,連提出釋憲案所需的三分之一門檻都不到。在立法院裡,民進黨說風是風,要雨得雨,通過了針對性極高的《黨產條例》、《促轉條例》、《年改方案》,國民黨幾乎沒有任何反擊能力。如果這還不算輸,那什麼才叫輸?
洪耀福的真正用意其實在他的同一段話裡:「讓共產黨徹底了解台灣民心真正的走向,台灣才能真正長治久安。」中共目前無所不用其極地打壓台灣,還不斷幫蔡政府穿小鞋,這種「讓中國輸」的論述對不少綠營,甚至中間選民的確有不少說服力。不過,這種把民進黨等同於台灣的論述其實是另一種霸權,將國民黨等同於共產黨也太過簡化牽強,尤其這種「內部找敵人」的作法後遺症極大,實在不是執政者所當為。
所以問題當然不是要讓國民黨輸,而是為什麼要讓民進黨贏?民進黨做得好、說得好,國民黨當然繼續輸;民進黨做不好說不好,再喊一百次讓國民黨輸也都是空話。
如果對照過去二十年台灣政治光譜的轉換,不少人會驚愕地發現民進黨幾乎逐漸取代昔日國民黨的角色。二十年前,國民黨是穩定台灣的主要力量,在兩岸關係上,它對抗中國與共產黨周旋;在經濟發展上,它靠攏財團、崇尚經濟發展,是個穩定的右派。如今,國民黨被推到統獨光譜的邊陲,民進黨接替了抗衡中國的主要位置;在勞權與環保議題上,民進黨也弔詭地接替國民黨,扮演發展經濟、清除投資障礙的主要角色。
蔡英文只憑一句「維持現狀」,就幫她排除了民進黨執政路上的兩岸地雷,當選總統,兩年下來,除了幾個邦交國波折,現狀算是勉強維持住了。但以中國不斷對外展現的銳實力,未來四年,甚至於兩年,「現狀」還能被維持住嗎?如果民進黨黨綱第一點:「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是如阿扁所說「做不到就是做不到」,那蔡英文乃至於民進黨的兩岸圖像是什麼?死守中華民國追求兩個中國?扮演華人民主燈塔和平演變中國?透過聯邦或邦聯制與中國既融合又區隔?還是繼續苦撐待變雙方比氣長?凡此種種,牽涉民進黨要將這個國家帶往何處,蔡英文尋求連任時絶對難以迴避。
同樣地,台灣的選民結構每四年將出現兩百萬人次的變化(一百萬新生選民與另一百萬凋零),在台灣已逐步邁向已開發國家之林,且新生選民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民進黨若持續複製國民黨的經濟發展論,將是更大的怠惰。在勞工人權、財富分配、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辯證上,民進黨的新視野在哪裡?
洪耀福說要讓國民黨再輸一次,目的在訴諸選民的恐懼;這說法的層次與馬英九昨天問黨員:「民進黨執政台灣有比較好嗎?」如出一轍,都是在比爛。如何回答贏了之後要做什麼的問題,向選民描繪台灣未來的圖像並邁步向前,這遠比要讓國民黨輸幾次的懶惰說法重要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