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認為,由於消極無作為,吳敦義已經陷入領導危機。(攝影:李隆揆)
在蔣萬安宣布不參加台北市長選舉之後,國民黨兩位中生代政治人物皆宣布投出市長初選,雖然孫大千與張顯耀都擁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過去從政的經歷卻與北市無直接淵源,兩人的大動作引發外界許多遐想。
整體而言,國民黨的政治人物看到的是民進黨執政不佳的大環境因素,認為2018年可視為是蔡英文的「期中選舉」,按照過去台灣選舉的某些經驗法則觀察,藍營期待鐘擺效應將會出現。
此外,柯文哲雖然挾其世大運與台滬論壇的旋風維持高人氣,但是隨著「兩岸一家親」的論述與民進黨關係漸行漸遠外,由於基層與市議員對於柯文哲頗有微詞,在此背景下民進黨未必會採取在野大聯盟的合作模式,這可從姚文智與呂秀蓮堅持參選的態度得到解釋,綠營的分裂提供了藍營取回政權的誘因,特別是國民黨自恃傳統的政治板塊仍是「藍大綠小」。
更重要的是,由於柯文哲雖然高舉新價值,但是在市政規劃上建樹有限,除了世大運與還原北門空間外,市民很難真正感受市府的具體成績,如果再加上紛擾的人事問題,以及上次操盤的主將紛紛求去,白色力量的浪潮似乎劇烈衰退中。
除了綠營的因素外,也有國民黨自身的思維邏輯。即便大環境看似對國民黨有利,但是在其黨中央與吳敦義無所作為的狀況下,其有利因素正在快速的流失中,從基隆初選烏龍、嘉義市整合失敗、蔣萬安退選、新北市初選紛爭、台中民調結果,這些爭議事件中幾乎看不到國民黨中央的角色。吳敦義儼然把「全民調」視為黨內提名的萬靈丹之際,卻忽略了桔逾淮為枳的基本道理。
民進黨採用全民調的制度除了杜絕人頭黨員問題外,更重要的也為黨內派系競爭提供合理的遊戲規則,這樣的制度也符合綠營選民積極表態其支持傾向的政治文化,這樣的制度不僅行之多年也獲得各方的認同。相形之下,在欠缺足夠共識之下東施效顰施行全民調,除了知名度較高的候選人有利外,在樣本數有限的狀況下不僅容易產生信度的問題,也讓民進黨的可以動員支持者進行挑對手的干擾效果(台中市更採取85%互比式的民調模式,且不公布實際民調內容),這個狀態在台中市江啟臣與盧秀彥的競選過程中一覽無遺。
對此效應媒體輿論雖多有質疑,但始終不見黨中央有所反應。其所付出的代價就黨內青壯世代不是選擇缺席,再不然就是敗在這個具有高度爭議的制度下,群眾所期待的世代交替再度落空,目前所提名的人選清一色都是上次選舉的逃兵或敗軍之將,這對國民黨的許多支持者來說情何以堪。
在這個弔詭的氛圍中,張顯耀與孫大千的表態顯然有其鮮明的政治計算,一方面他們認為自身的形象符合台北市的選戰風格與選民素質,更重要的是他們認為國民黨確實需要注入新的政治血液,至少要給市民耳目一新或是非典型的選擇。在訴求合理競爭的基礎上,可能比享有既定權力的府院高層或是鎂光燈的效應。
諷刺的是,這樣的行動恰恰與黨中央「先訴求團結整合,再做民調」的心態形成強烈的對比。直白地說,由於消極無作為,吳敦義已經陷入領導危機,一手好牌打得荒腔走板外,甚至還有放槍的可能。
※作者為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