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立專欄:為何香港社運界會稱「雨傘革命」是「雨傘運動」

鄭立 2018年03月04日 07:00:00
(湯森路透)

(湯森路透)

雨傘革命」和「雨傘運動」,這兩個稱呼誰先誰後? 很明顯,是先有雨傘革命,再有雨傘運動。 當年發明這個稱呼並不是抗爭者,而是國際媒體,有一個叫 Adam Cotton 在鏡頭中,看到香港人情急智生,拿著雨傘防禦警察的棍毆和胡椒噴霧,感到這個舉動非常的有標誌性,就稱之為 Umbrella Revolution。 抗爭者也認同這稱呼,雨傘革命這四個字就這樣傳開來。

 

 

要注意的是,當時雨傘革命的參與者,不少都是普通市民,而不是「社運人士」,根據我的理解,有些甚至連七一遊行都沒有參與,第一次參加抗爭就是激烈的雨傘革命。

 

不久之後,長久搞香港社會運動的圈子,也就是所謂的老社運,他們把這件事改稱為「雨傘運動」,並透過各相關組織與舊識,以及為數不少的知識份子,在那個早已在多次社運中凝聚起來的老社運圈傳播開來。 才會有了雨傘運動的稱呼。

 

會稱之為「運動」,不僅是想要將臺灣的太陽花運動對照,其二,就是想要將 2014 年的佔領事件,定性為「Social movement」也就是社會運動。 關於這個字,查英文維基百科的定義,你會得到這樣的解釋,「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and strategies that may empower oppressed populations to mount effective challenges and resist the more powerful and advantaged elites 」,簡而言之,組織群眾去對權力者作有效的抵抗。

 

也就是說,如果佔領事件是一場「社會運動」,他似乎是一群社運人士試圖組織起民眾,去對抗剝奪香港普選權利的權力者的行為。 他被定性為社運的話,那社運就是組織者與領導者,市民就是被組織者與被領導者,對於不明就裡的外人來看,他們會覺得是香港一直存在的反對派與社運界,組織起群眾去衝擊政治。

 

社運界希望這樣定義這件事,但這是否事實? 至少有為數不少的抗爭者,特別是素人抗爭者,是無法認同這個定性。首先他們並不是被組織出來,他們走進佔領區並不是受了誰的號召,在現場,他們並沒有聽從社運界的指揮,最後甚至推翻了他們的指揮,在佔領區形成了一些暫時的權力核心,不少都不是社運人士反而是素人。

 

對於他們來說,社運界最多只能算是這次抗爭的其中一支參與者,並不是領導者,也不是組織者,甚至對於社運界企圖領導和組織他們的行為,感到排斥。 而當中又有一些人,曾經在佔領區聽從過社運界的領導,但在一些衝突和挫敗後,不再信任這些在香港社運政界存在多年的人,在現場決裂,可是他們繼續自己在佔領區的抗爭,對這些人而言,他們不認同這件事是有組織的社會運動,自然地,他們不會對「運動」這個稱呼有興趣或認同。

 

如果你說他們是被社運界或反對派領導,或者被這些人感召或煽動出來的,他們會感到不快甚至憤怒,因為他們從不認同那些社運界,也不認同那些社運明星,說是被感召出來,很多人會感到被貶低。

 

他們是在對抗壓迫,採取的心態和方式,卻和一直有自己一套秩序的社運界,格格不入。 對於這些不是社運人的抗爭者,雨傘革命就是雨傘革命,並不,也從不是甚麼運動。或者,雨傘運動是雨傘革命的一部份,純指的是社運界那個圈子裡做的事情,而不包括整個佔領事件的所有人。

 

可以說,這些人參與了「抗爭」,但並沒有覺得自己在參與「社運」,這樣的參與者在佔領區非常的多,甚至可能是大多數。

 

聽起來有點咬文嚼字的味道,但深究下其實比想像中有意義,因為他反映了日後傳統社運界,以及那些被捲入社運界的素人,在對事情認識上的分別,甚至與舊社運人士激烈衝突的因子。

 

【延伸閱讀】

● 鄭立專欄:當「面對民主政府的手段」在香港走到盡頭

●鄭立專欄:香港的社運 有如買彩票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