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科學月刊》總編輯蔡孟利。(攝影:林家賢)
「看到毛骨悚然是正常的,因為這不那麼純屬虛構。」(蔡孟利)
51歲蔡孟利是前任《科學月刊》總編輯,過去17年都在恬靜山水的宜蘭任教,去年1場台大論文造假案風暴將他捲上檯面,奮力具名追蹤的他,最近另以論文造假案背後「學者黑化實態」為靈感,出版學術黑幕小說《死了一個研究生以後》。
「當然,目前台灣學界沒像小說情節,有人因論文造假案喪命」,他感慨整起事件彷彿因「楊泮池宣布不續任台大校長」就噤聲落幕,「但事情根本沒被解決,黑心商品(造假論文)至今2018年仍在架上販售(被國際學界引用),IF值(Impact Factor,影響係數,數值愈高代表論文被引用頻率愈高)仍續提升。」
「整個事件,好像只留下『第一次申請科技部計畫的助理教授,必須上至少6小時倫理課』荒唐規定」,「去年9月,其中1篇在癌症權威期刊《Oral Oncology》的論文(第一作者為張正琪)甚至『勘誤』後,就說內容正確」,蔡孟利曾投書痛陳「一個信用破產的團隊,所有研究成果均不可信!」
「作者只認誤植,而非造假,所以仍被引用,郭明良、楊泮池、張正琪也好,一樣是國際知名學者」,蔡孟利追蹤科技部、教育部、台大「為何不主動追究權威期刊『撤稿』」一事,只換來態度一致「那是國際期刊,台灣政府不能做任何要求」,「連『告知期刊』作為也不做。」
2014年1月日本研究員小保方晴子(Haruko Obokata)一篇《自然》(Nature)期刊論文爆發造假醜聞,文中實驗方法無法被其他學者重現,「她該年7月申請撤稿,所任職的『理化學研究所』(RIKEN)另出面主張『成果有造假之嫌』,早稻田大學隔年11月也宣布取消她博士學位」,蔡孟利力薦日本處理論文造假案法,可堪台灣借鏡。
回望台灣學界,處理方式屢屢令蔡孟利不滿,「除了事件最早(2016年11月)一篇由查詩婷任第一作者、郭明良任通訊作者,發表於《Nature Cell Biology》期刊論文,因造假明顯,裡面圖片根本photoshop後複製貼上,論文發表3個月就遭學者在PubPeer檢舉造假,郭明良、查詩婷有主動撤稿」,台大生科院籌組「學術倫理調查委員會」委員名單保密,也令蔡孟利不解,「毫無主動調查,只被動收件,比如沒找郭明良實驗室原始實驗紀錄本,郭明良提供影本資料就打發。」
論文造假案後1年多來,蔡孟利自己當然被當箭靶「檢驗」數次,2016年12月就在PubPeer被檢舉,「指責我過去某篇論文,某張直線圖疑似用畫的、並非數據自然計算」,蔡孟利只隔1天就親上PubPeer留言,解釋做圖過程,自此未被再質疑。
追蹤最勤的那陣子,已婚有2個小孩的他做過最壞打算,「大學教職若因此消逝,怎麼養家?」
「學術路上,我自己絕非完美無瑕,也是充滿缺點的人」,但他感謝碩、博班,以至助理教授升等教授的25年來,一直在比較「天真」的環境,沒被黑化。
「台大動物系大二,我第一次進嚴震東教授實驗室幫忙」,「這20多年交流不同學者、實驗室,當然看過『妥協』,以任何沒照實質貢獻度排序的論文作者列名為例,就像我小說寫的,『合但不作』搭配方式學界屢見不鮮,比如某人手上經費夠多,支持你的實驗,最後純粹列表作者」,蔡孟利坦承,「過去知道有『造假』,但不知道竟然是這樣子!」,他以小說書封標語「高牆倒下之後,還剩下多少無罪的人?」解釋,「郭明良、楊泮池這件事,從2006年開始就有問題,是長期性的組織犯罪。」
「所有學界人戰戰兢兢,實驗過程做出『任何妥協』,都建構在『實驗成果為真』前提之下」,「我拿青春賭明天,結果全然皆假,如何接受?」
蔡孟利感謝學界友人群後援支持,「我不是研究癌症、專長也非分子生物學,雖然同是生醫學者,看得懂論文,但實驗細節依賴美、台學者匿名補充」,他有一組10人智囊團,協助確認出示佐證內容無誤,「我很清楚,只要1個證據出錯,我全盤皆黑」,「台大學者?當然也有,不然無法取得這麼多研究數據、會議內幕」,「過程中,大家都會害怕,幫忙之餘也勸我收手,但這是台灣第一起大型論文造假案,處理方式有指標意義。」
他是台南囝仔,自承若是以往性格,也可能低調不語,但時任《科學月刊》總編輯的招牌太重,「《科學月刊》創刊就曾被警總盯哨(白色恐怖時期),它的獨立性、理想性,我南一中時期就很嚮往,論文造假案後風聲鶴唳,若非當時擔任總編輯,我不會出面開炮」,去年初主動跟《科學月刊》臉書社群小編要求,開權限給他,自此由他具名發言,「台大造假論文不是單篇而是一串,怎能視而不見,也不能讓輿論關注冷卻,但楊泮池一宣布『不續任』,台灣民心憤慨好像也就此停滯…」
案發後1年5個月來,蔡孟利感覺,很多事情隱性的,「慢慢這塊不見、那塊也被拿走」,他總及時找同行學者協力、掛單他人實驗室合作完成研究,「2018年我就沒研究經費,但還是要有辦法讓學生實驗完成。」
「補助少有補助少的做法」,蔡孟利曾開發一套生物心電觀測系統,目前則用這組系統執行「生物喜歡怎樣溫度、pH值多少,瀕死前有否數據可監測出」等實驗。其實2016年前,他實驗體主為老鼠,大力關注論文造假案後,卻逐步把所有老鼠實驗結束,去年起實驗體全改為水生無脊椎動物(蟹、蝦、蜆仔等),「實驗鼠1隻1200元,紅蟳1隻只要100元,蝦子更便宜,1斤300元就有。」
站在他主持的實驗室角落,2位帶著厚重眼鏡的研究生正埋頭記錄數據,蔡孟利幽幽脫口,「你若1年前來我這,整間全是老鼠,那是很花錢的實驗,事件之後,我花不起這個錢。」
嚴冬的時代已經近在眼前,當他步出學術大門,巨塔上的天空,不能被夕陽染成紅火一片。
撰文:陳怡杰 攝影:林家賢
美食(飯店餐廳、精緻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美食(甜食、早午餐餐廳)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鹹食、連鎖餐廳)、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