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苗栗市公所舉辦(火旁)龍活動第20個年頭,共有9支龍隊參與活動。(攝影:李隆揆)
一年一度的苗栗(火旁)龍在4日完美落幕,正逢苗栗市公所舉辦(火旁)龍活動20周年,此次主辦單位更在「(火旁)龍之夜」中準備長達15分鐘的煙火秀,以及首創的高空炮陣作為活動壓軸。每年戮力發展(火旁)龍文化的苗栗市長邱炳坤也因任期將滿,在致詞時感性發言,「明年我也將向各位前來參與活動的所有人一樣繼續關注(火旁)龍,只是換我當觀眾。」
「火旁」音同「棒」,是客語發音,有「炸」的意思,人們相信神龍接受炮炸會越炸越旺。從中國到台灣,(火旁)龍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是傳統客家庄頭中重要的傳統節慶,人們對神龍的崇拜,也是客家族群的精神象徵。
客家習俗中,在家耕農或外出謀事的客家人離鄉之前,將進行「正月半迎龍」的民俗活動,為年節劃上句點。據地方耆老傳述,(火旁)龍於清朝時期隨廣東東北部的客家族群移民傳入台灣,日據時期曾經中斷,後又沿襲至今。
早期苗栗部分地區(苗栗、造橋、頭屋等鄉鎮市)多以農業為主,人們農忙之餘,自行砍取竹材、手工糊(製作)龍,經開光點睛神格化後,龍隊成員便帶著具神靈之氣的神龍到家家戶戶中祈福避邪,也祈求風調雨順、農作豐收。
至今,龍隊到街上為街坊鄰居祈福避邪一般俗稱「打街」,沿途的民眾會提前上香敬告家中祖先龍隊的到臨,再準備鞭炮和金香來迎接龍隊。為感謝龍隊將祥瑞之氣帶進家門,家家戶戶還會包紅包給龍隊討吉利。如果希望神龍在家中駐足更長一段時間,會準備更多的鞭炮和紅包,「包龍」的習慣也就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