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報》董事長王健壯針對美國狂飆年代的50週年演講。(攝影:葉信菉)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10日於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舉辦思沙龍講座,主題為「美國:反戰、學運、民權50週年」,邀請《上報》董事長、世新大學客座教授王健壯蒞臨演講。
活動當日先播放著名紀錄片導演肯·伯恩斯(Ken Burns)的《越南戰爭》(The Vietnam War)紀錄片第7集,該系列紀錄片採訪了參與越戰與反戰運動的美國人,而第7集講述到1968年越戰高潮適逢美國第46屆總統選舉,而人民反戰和厭戰的聲音也逐漸高漲。
開場白中,王健壯教授以交響樂來比喻美國1960年代的歷史,而1968年是「這一齣交響樂裡最激昂也最動人的樂章」。不僅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和贏得民主黨內總統初選的羅伯特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相繼遭到暗殺,該年民主黨在芝加哥舉行的全國大會也發生血腥鎮壓示威民眾的悲劇。
王健壯稱,民權運動、學生運動和反戰運動匯流成一條波瀾壯闊的大河,交織成「三位一體」的公民運動。
(王健壯以此首歌作為民權運動主題的開場。)
美國南北戰爭(American Civil War)1865年結束後,年底通過憲法第十三修正案廢除奴隸制。3年後又通過憲法第十四修正案,賦予美國公民定義。1870年通過憲法第十五修正案,保障黑人(該時代對非裔美國人的稱呼)選舉權。
王健壯指出,黑人乍看之下已經從白人財產成為了自由人,但事實並不盡然。南北戰爭打敗仗的南方各州制定州內法律,統稱為《吉姆克勞法》(Jim Crow laws)。這一系列「隔離但平等」(separate but equal)的法案違反了憲法對黑人的權利保障,在街上、學校、餐廳等公共場所隨處可見「僅限白人」(White Only)的標誌。
一直到內戰結束近90年後的1954年,美國最高法院的9位大法官全票通過,判決南方各州在學校實施的種族隔離政策違憲,但此判決並不涵蓋學校以外的種族隔離政策。
1955年,阿拉巴馬州發生一場聯合抵制蒙哥馬利公車運動(Montgomery Bus Boycott)。此場罷乘運動獲得歷史性的勝利後,美國的民權運動開始蓬勃成長。南方各州相繼發起相關的公車罷乘、餐廳入座運動,遭到警察逮捕的黑人民眾不畏懼權威,高喊「就讓我們把監獄填滿吧」。
馬丁路德金恩在1963年華盛頓大遊行中發表了知名演說《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促使美國國會1964年通過《1964年民權法案》,宣布所有種族隔離和歧視政策為非法政策,並於1965年又通過《投票權法案》。此兩項法案皆賦予黑人政治上的權利。
不過除了黑人人權之外,金恩還有一個「美國經濟平等」的夢。在被暗殺之前,金恩仍致力於「窮人運動」(Poor People’s Campaign)。金恩的死亡造成支持者在全美多個城市發生激烈暴動,而暴動發生後幾天,時任總統的詹森(Lyndon B. Johnson)促使國會通過《公平居住權法》(Fair Housing Act)。
王健壯說,《1964年民權法案》、1965的《投票權法案》再加上《公平居住權法》「構成60年代最重要的三部公民權法案」,而《公平居住權法》「是60年代民權運動的最後一場勝利,也是金恩一生從事民權運動獲得的最後一枚勳章。」
(此首歌為第二節學生運動的引導歌曲。)
從學生運動角度來講,有人形容1968年是全美國進入青春期的年代。參與民權運動的人除了黑人還有白人大學生,他們發起「自由乘客」(Freedom Riders)運動,聲援廢除公車種族隔離政策。
包括湯姆·哈登(Tom Hayden)在內的一群密西根大學學生,1962年發表了著名的《休倫港宣言》(Port Huron Statement)。該篇宣言在六八學運世代被奉為聖經,不僅表達對民權的追求,也嚴厲批判了當時正在進行的越戰。最重要的是,還提出了政治名詞「參與式民主」。
除此之外,湯姆·哈登還是當時全美最重要的學生組織「學生爭取民主社會」(Students for a Democratic Society,SDS)創始人之一。王健壯指出,1960年代發起的學生運動多得不計其數,但比較具有意義、大規模且有組織的學運出現在1964年的柏克萊學運
柏克萊學運發生的原因是,學校當局禁止學生在校內組織政治性活動,學生為表達抗議發起「自由言論運動」(Free Speech Movement),經過4個多月的抗爭,學校當局終於讓步,取消這項不合理的規定。
許多美國大學生都因為參與民權運動學習到許多策略和方針,如非暴力抗爭、公民不服從、靜坐與占領等。柏克萊學運以及之後的學運幾乎都採用了這些手段。
更激烈的學運發生在1968年,其中包含湯姆·哈登和SDS成員針對芝加哥民主黨8月的全國大會所策劃的示威活動。活動參與人數僅約1萬人,而當時的芝加哥市市長卻調派了大批軍警武裝力量鎮壓,爆發嚴重的警民衝突。
湯姆·哈登等人最初被逮捕判刑,最後獲得無罪釋放。
儘管湯姆·哈登相信金恩的非暴力和平抗爭理念,但芝加哥警力「未鎮先暴」的作為讓他在活動當天撤退前高呼:「如果流血不能避免,那就讓血流過這個城市。如果催淚瓦斯不得不用,那就讓瓦斯瀰漫整個芝加哥。如果我們要被阻擾、被侵犯,就讓這一個惡臭的城市被阻擾、被侵犯。」為1968年的學運留下一個最激進的註解。
(此首歌為第三節反戰運動的引導歌曲。)
美國之所以在1960年代有這麼強烈的反戰情緒,最主要的原因包含民權運動和學生運動相繼與反戰運動結合,再加上美國徵兵制度不公與戰爭時間過長,都讓民眾心中開始產生疑慮,懷疑戰爭的意義真如政府所宣揚的,是一場「民主戰爭」嗎?
北越的春節攻勢(Tet Offensive)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美國民眾從電視媒體報導看到戰爭的險惡,頓時驚醒政府說的戰況接連告捷皆是謊言。而越戰也是全美人民首場「親身經歷」的戰事,從電視上聽到、看到越戰的殘酷無情,對許多美國人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震撼。
當時被譽為「最值得信賴的美國人」CBS主播華特·克朗凱(Walter Cronkite)前往越南採訪春節攻勢之後的形勢,在一系列報導的最後,他對越戰的前景直言不諱地表達了懷疑和憂慮。
時任美國總統的詹森看到報導後,說了一句廣為流傳的話:「如果我失去了克朗凱,我就失去了美國的中間階層。」(If I've lost Cronkite, I've lost Middle America.),並在之後宣布退選連任總統。
諷刺的是,即便1968年大大小小的公民運動席捲全美,但根據當時民調,支持越戰者仍占多數,而SDS在芝加哥的反戰遊行也有半數以上贊成警方的血腥鎮暴。對此,王健壯解釋,沒有走上街頭一同抗爭示威的「沉默多數」(Silent Majority)對運動感到質疑、恐慌,「大家都希望革命,但如果要搞破壞,就不要把他算在內。」
最後,美國共和黨的尼克森(Richard Nixon)在當年憑藉競選口號「法律、秩序」,靠著「沉默多數」所支持的「社會安定牌」,以些微票數差距當選總統,也讓狂飆的年代暫時畫下一個保守的分號,美國從此進入保守主義為社會主流的年代。
不過王健壯表示,直至今日,美國各地運動和政治醜聞都讓人想起了1968年,唯一不同的是,「學運凋零了」。最後他以休倫港宣言的開頭作為結語:「我們是這個世代的人,正忐忑不安地注視著我們繼承的這個世界。」
會後台下觀眾提問,有人認為美國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是因為一半的白人血統而當選,如今右派的現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台,對於美國民權現狀是樂觀還是悲觀。
對此,王健壯回應,「無法知道但也不相信」歐巴馬是因為白人血統當選,他相信美國漫長的民主道路不會依照「血統論」決定總統。
不過王健壯也提醒,川普對於日前維吉尼亞州種族衝突,模稜兩可的態度是錯誤的,這令他想起1968年總統大選獨立參選人、阿拉巴馬州州長華勒斯(George Wallace Jr.)。華勒斯當時有一句名言:「隔離!隔離!永遠隔離!」,在如此鮮明的種族歧視立場下,他仍拿到13.5%的選票(近1000萬票),指稱川普簡直是華勒斯21世紀的翻版。
有位高中生觀眾針對王健壯稱「學運凋零了」提出疑問,王健壯回應1960年代的學運之所以能夠如此發展,跟60年代之前的「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有很大關係。反文化的累積對60年代的學運而言,是很重要的養分與基礎,70、80年代的學運依然蓬勃發展,但不似60年代那般浪漫、充滿革命情懷。近年即使是占領華爾街運動,在美國校園似乎也並未激起太大反應,而年輕世代對於時代的反應,更是需要時間來累積。
王健壯也在回答另一個問題時提到,反省過錯的行為太少人在做、太晚在做,所以對歷史的影響力微乎其微。最後,針對自己的反戰觀點與反戰對華人世界的意義,他表示:「戰爭是愚蠢的,內戰是愚蠢中的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