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每年向孔子學院投注預算高達百億美元、廣設孔子學院,近來更傳出挖角台灣資深華語教師。圖為習近平出席全英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年會開幕式。(圖片取自新華社)
借助近年來海外「漢語熱」之力,中國在海外廣設孔子學院,近來更傳出挖角台灣資深華語教師。反觀原本在華語教學領域享有優勢的台灣,雖有意藉新南向政策強化海外華語教育,但負責人力及政策資源並未增加,加上公部門長期流於短期績效的數字管理,有華語老師感歎,外派之後就像「斷了線的風箏」,只剩下定期的KPI考核是他們與教育部唯一的聯繫。
隸屬中國教育部「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漢辦)」的孔子學院,成立於2004年。據中國漢辦統計,截至去年底為止,中國已在全球146個國家或地區,建立了525所孔子學院和1113個孔子課堂。除了從中國境內派出漢語教師和志願者,也在學院所在地招募僑居當地的華裔教師。孔子學院的教師由國家統一培訓並管理,國家編寫並提供教材,向目標國免費輸出漢語教學。另外不少有意發展華語教育的國家希望培訓本國教師,中國便相中此一需求,在當地國家開辦華語教師培訓課程,並提供培訓計畫和進修機會,讓外國教師赴中國重點大學受訓。
據《華盛頓自由燈塔(The Washington Free Beacon)》引用中情局數字,中國政府每年向孔子學院投注的預算高達百億美元,是中國國際宣傳的重要政策工具。日前包括美國國會及行政部門中國問題委員會主席魯比歐(Marco Rubio)等數名美國參議員正式提出《外國影響力透明度法案》,示警美國政府防範中國藉孔子學院等文化推廣機構進行思想滲透。
就算排除思想滲透等政治目的,中國在海外華語教育投入的強大力道,也讓台灣在海外華語教育領域的競爭力明顯下滑。2013年馬政府喊出「華語文教育產業輸出大國八年計畫」,卻由於將重點放在華語教育的「產業化」,反而有意識地減少政府投入的資源和力量。蔡政府上任後,有意結合新南向政策與海外華語教學,加強華教文化交流,卻由於負責的人力及投入的資源並未增加,至今未見實效。
華語教師簡婉津就直言,「既然宣稱想要成為華語輸出國,就該提出整體戰略」,但台灣的作法卻「不知道政府的戰略目標是什麼」。相較於中國以政策支持向國際社會免費輸出漢語教學,台灣卻更流於預算控管;以本月初教育部修訂《教育部補助選送華語教學人員赴國外學校任教要點》為例,教育補助時間限縮為累計4年,看似意在提供新進教師機會,其實卻因為4年期限不符合現實狀況,讓更多現職華語教師士氣備受打擊。
華語教師以自身經驗舉例,礙於法規,教育部不能以「薪資」名義支付海外華語老師的生活津貼,而由於預算年度或公文流程的因素,津貼支付也無法準時,甚至曾發生老師在任滿回國後才領到津貼。
而最大的問題,由於教育部主張支付給老師的是「津貼」而非薪資,認定並非「雇主」,因此教育部外派的華語教師無法享有勞健保,但外交部國合會派出的教師卻享有此一權利;雖然去年已透過立委向教育部反映,但開了幾次會之後,至今時隔逾半年,教育部外派教師勞健保的問題卻依然無解。
儘管如此,教育部對老師們的要求卻和常見的「慣老闆」並無二致。華語老師們最常接到的要求,包括在任教的學校之外,赴周邊中小學校爭取華語教育交流的機會;外館辦活動時,華語老師不但是捧人場的基本人力,也常被要求協助工作,在沒有外館的地區,若有國內政界人士到訪,也會請老師充當接待。而這一切的非教學工作,都和教學成績一起納入定期的績效考核。簡婉津坦率地說,華語教師不只被當成免洗筷,外派之後更像「斷了線的風箏」,只有KPI考核是他們與教育部唯一的聯繫。
除了待遇問題讓華語教師感到不受重視,教育部缺乏長期政策規劃,才是老師們最大的不滿。有外派的老師私下透露,在行前說明會上,教育部官員竟然向老師們說,如果出去之後覺得不適合,大可在體驗異國環境之後,藉此機會轉換跑道。有老師憤憤不平地認為,若不是對華語教學有熱情,誰會用幾年時間投入這份充滿不確定性的工作?更何況國家投入培訓和外派的成本,難道只希望讓老師們到國外去體驗生活、去轉換跑道嗎?
有華語教師私下透露,之前已有台灣的資深華語教師被浙江大學挖角,負責國際漢語推廣工作;而在中國推出所謂「惠台31項措施」,放寬台籍人士投入相關教育領域之後,台灣華教界也傳出有教師有意一試,讓台灣華語教育面臨新的人才競爭壓力。
而據中國華語教師透露,中國孔子學院與教師也採簽約制,一次合約2至4年不等,但沒有時長限制;由於孔院所需教師人數較多,加上是政府集中管理,因此會以獎學金等誘因,半強制性地將教師分流到冷門國家。台灣華語老師就認為,對接受國而言,中國孔院不僅負擔教師費用,還提供教材及補助文化活動,不少資源較貧乏的國家也樂於接受孔院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