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永添專欄:台灣如何建構未來的不對稱戰力

紀永添 2018年04月02日 00:02:00
在「偵察到攻擊」的過程中,拿掉人類介入判讀的冗長過程後,也代表武器系統的反應時間將進一步縮小。(圖片取自軍聞社)

在「偵察到攻擊」的過程中,拿掉人類介入判讀的冗長過程後,也代表武器系統的反應時間將進一步縮小。(圖片取自軍聞社)

中國今年的國防經費已經曝光,除了持續不斷增長外,其總額超過五兆新台幣的龐大規模,也讓台灣社會更加憂心兩岸軍力失衡的問題。國防部為了要縮小這樣的差距,開始重視建構不對稱戰力,希望能用非傳統的方式,在關鍵領域取得局部優勢,以化解中國的軍事威脅。如前國防部長馮世寬就要求評估在陸上進行滑跳起飛的可能性,以解決敵方在戰時破壞我方跑道設施,導致戰機無法起飛作戰的問題。參謀總長李喜明也提出發展微型飛彈突擊艇的構想,以小型快艇搭配反艦飛彈,在戰時分散到沿海地區或各小型港口躲藏,並由海軍的資料鏈提供敵方艦艇座標,伺機發動反擊。

 

關鍵領域的策略性投資

 

這幾個構想都是想利用台灣現在就有能力做到的事,來發展嚇阻反制戰力,以加強國軍的防禦能力。這樣的努力方向值得嘉許,但在思考利用現有資源來建構不對稱戰力時,是否也應該積極考慮未來的方向,如何鎖定關鍵領域進行策略性的投資,以求在未來取得不對稱的領先優勢,或許這也是建構不對稱戰力的另外一種思考方向。而什麼樣的領域值得國軍投資,說不定也不必捨近求遠,答案近在眼前,就在蔡英文政府與各地方首長紛紛強調,未來將全力投資並培育人才以發展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AI)產業時,世界各國其實都正在努力思考如何將人工智慧的技術運用於軍事領域中。

 

美國媒體CNN在不久前才有一篇報導,強調俄羅斯與中國都已經在全力研究如何將人工智慧運用於軍事領域,並憂心美國在這場未來的競爭中屈居下風,還形容美國可能會面臨另一次的「史波尼克時刻(Sputnik moment)」。這裡所指的是過去美蘇太空競賽剛開始時,蘇聯搶得先機,率先發射了史波尼克號人造衛星進入太空軌道,震撼了全世界,也讓美國在後苦苦追趕多年。雖然目前如何將人工智慧運用於軍事用途仍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但已可預見這一定會是另一波的重大軍武革命。甚至有人形容,在火藥發明以後,人類從冷兵器時代躍進到火藥兵器的時代,而人工智慧的發展,將會再把人類帶入智慧型兵器的時代中。

 

人工智慧包含了機械自我學習、神經決策網絡與先進運算能力等重要組成。機械自我學習最好的例子就是圍棋軟體「AlphaGo」,它除了擁有大量過去圍棋高手的對弈資料,還能透過自己與自己對弈的方式,累積歸納出更為厲害的棋步,並且不斷進化,最終擊敗現在的世界圍棋高手。這樣的自我學習能力再加上類神經決策網絡,讓人工智慧可以思考抽象的問題,並處理影片與圖像,篩選辨識重要的目標,判讀大量資料,從中分析出有意義的資訊,能加快處理速度,輔助人類做出判斷。這樣的特性在結合監視系統、無人機、無人艦艇、機器人、甚至是各式攻擊武器後,將形成未來的先進智慧型兵器。

 

AI讓武器系統的反應時間縮小

 

以偵察監視系統為例,即使是無人機艦,也需要人類介入判讀所傳回的雷達、聲紋或影像資料。越是大量繁雜的資料,越需要時間來處理,但情報的重要性往往是隨著時間而快速流逝。一旦人工智慧能透過自我學習,處理這些雷達、聲紋或影像資料,快速過濾出有意義的資訊,除了可以大幅減少人力,也能有效加強偵察監視系統的效能。而在「偵察到攻擊」的過程中,拿掉人類介入判讀的冗長過程後,也代表武器系統的反應時間將進一步縮小。過去的飛彈只能利用雷達波鎖定或針對既定目標進行影像比對,而無法對大範圍的區域進行最佳判斷,若未來的導引系統擁有人工智慧,飛彈的攻擊肯定會變的更有效率。

 

此外,目前的無人機、無人艦艇雖然擁有極長的滯空或海上作業能力,但靠的是在控制站裡人員以輪班的方式進行操作,而不是真正的「無人載具」。這也導致無人機或無人艦艇雖然擁有長時間作業能力,也可避免人員損失,但是並沒有辦法以少數的人力來控制大批的無人機艦進行任務,所以雖然無人載具已經改變了目前的作戰形態,但仍處於輔助角色,並沒有翻轉整個作戰思維。若未來人工智慧操控無人載具的技術成熟,無人載具能依照既定的戰術目標自主判斷下一步的行動,那大批量產的智慧無人機、無人艦艇只需要少數人員即可操作,將完全改變未來戰場的情況,人力將不再是戰爭的勝負關鍵因素。

 

 

中國計畫將AI運用於核動力潛艦

 

至於才在起步中的機器人或機械動物,雖然距離實用化還有一段距離,但美國在多年前就已經開始研發智慧型作戰機器人,並嘗試以機械動物來擔任惡劣戰場環境的運輸載具,目前已可預見未來的可能運用模式。而人工智慧與各種傳統攻擊性武器的結合,更早就是各國的研發重點。如日前中國媒體就報導中國正計畫將人工智慧運用於核動力潛艦,以負擔長期潛航時的諸多工作,減少乘員的壓力與增強其攻擊能力。在此同時,俄羅斯也宣布將發展無人潛艦,而美國高度自動化的無人反潛艦,則已交付給海軍的研究單位進行進一步測試。這都代表未來水上水下的戰爭不止會無人化,雙方也都將運用大量的人工智慧。

 

隨著台灣改採全募兵制以後,人力招募問題一直倍受社會質疑,再加上台灣的人口數絕對無法與中國相比,在兩岸軍力對比中,部隊的員額與規模一直是台灣最弱且差距最為懸殊的一個項目。在不可能改變台灣人口結構,且未來少子化與高齡化的問題將會越來越嚴重下,國軍的因應之道,應該是以火力取代人力,以高度自動化來減少員額的需求。投資人工智慧領域,以發展更具威力且更適合台灣作戰環境的智慧化武器及各種輔助設備,將是台灣在目前情況下最有希望,也最合理的解決方案。特別是在中國也早已看到未來趨勢,開始將人工智慧技術投入軍武研發時,台灣更不能缺席。

 

台灣雖然不是軍武生產研發大國,但中科院的實力並不算差,從IDF戰機到雄風二型、三型反艦飛彈、騰雲無人機到紅隼反裝甲火箭等,中科院過去成功為武器國造奠定了一定基礎。加上台灣在資訊領域擁有雄厚的實力,不止在晶圓代工等多項產業獨步全球,也培養出許多軟硬體的優秀人材。當政府評估人工智慧將是下一代的最重要產業,而準備要全力投入國家資源來進行重點培植時,絕對不應該遺忘人工智慧產業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國防安全領域的應用。在政府大力推動國艦國造、國機國造,希望能厚植國防產業,推動國防自主時,更應該順勢結合政府的未來產業發展戰略,投資下一代的不對稱戰力。

 

台灣應將軍用監視保全智慧化

 

舉例來說,台灣的海岸巡防工作,因為海巡署的岸巡人力極度缺乏,目前出現許多死角,政府計畫設置光電監視系統來補足缺口,以取代岸巡人力。不過傳統的光電監視器仍仰賴人力的判斷,只是將畫面集中傳回哨所,以精簡人力。但未來的潮流是可以自行判讀影像資料的人工智慧系統,將會進一步取代傳統的光電監視器,成為主流的保全裝備。中國甚至已經開始使用擁有人工智慧與人臉辨識系統的道路監視攝影機,來取締違規行人,並嚴密加強維穩工作。台灣當然不需要像中國一樣,建置這樣的全民監視系統,但台灣若想推動相關產業升級,那軍用與民用的監視保全設備如何智慧化,將是未來的兵家必爭之地。

 

而在純粹軍用的領域,未來也都一定會朝這個方向快速發展。如介於無人機與飛彈之間的「繞行式械彈系統(Loitering munition system)」,是在發現敵方目標之前就先發射,與過去先鎖定敵方目標後,再發射武器的方式完全不同。繞行式械彈系統會依程式設定而在目標區上空徘徊,進行偵察與巡邏,一旦發現敵方目標就會依指令跟踪監視、傳回影像情報或直接發動攻擊。這種武器系統目前已經略具智慧型武器的雛形,未來加入人工智慧讓武器自己可依戰場情況選擇最佳巡弋路線與判斷攻擊目標的可能性非常高。中科院之前所公開的劍翔反輻射無人機就已經類似於繞行式械彈系統,非常值得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研發。

 

此外如國軍近來越來越重視的水雷武器系統,也早就從過去低價簡單的武器蛻變成智慧化的新時代武器。台灣之前曾研發一系列的萬象水雷,但礙於政策的搖擺不定,且成果不如預期又造價高昂,而讓後續計畫胎死腹中,非常可惜。在台灣四面環海且掌握重要海上航道的作戰環境下,若能擁有智慧化、可遠方遙控開啟與關閉、並具備敵我識別能力的智慧型水雷,將對台灣的嚇阻與防禦有極大的正面助益。而可以擔任火力發射平台的智慧化無人艦艇,甚至是半潛艦,也都是許多國家開始研發的目標。海軍考慮發展微型飛彈突擊艇以建構不對稱戰力,但或許直接研發智慧化無人飛彈突擊艇會更有前瞻性一些。

 

當然,將人工智慧運用於軍武領域有其道德上的爭議,也早已引起國際上有識之士的嚴肅討論。畢竟將殺人武器的使用決定權交給人工智慧是否安全,人類是否可以控制擁有殺人武器的人工智慧,最後會不會徹底失控,一直是科幻作品的最愛題材。而人類濫用科技引發災難的前例實在太多,這樣的憂慮也絕對不是杞人憂天,呼籲世界各國應該儘快簽署協議,禁止將人工智慧用於軍武領域的聲音也已經越來越大。但台灣是否應該自我設限則是見仁見智,畢竟世界各國並沒有因此而停下研發腳步,特別是長期威脅台灣的中國,就算未來真的出現禁止將人工智慧運用於軍武領域的禁令,中國肯定也不會簽署或陽奉陰違。

 

人工智慧軍武將改變未來戰爭形態

 

而會有這樣的聲音出現,也是因為這樣的武器可能會擁有太大的威力,將一舉改變未來的戰爭形態,如同核武一樣,對國際勢力的平衡產生衝擊。並且會像現在的防核武擴散禁令一樣,形成搶先擁有人工智慧武器的國家,可以保有發展使用這項武器的特權,因而獲得極大的戰略優勢。台灣曾試圖發展核武自保,但最後功敗垂成,想要獲得潛艦等戰略性武器也受到重重阻礙,或許目前仍沒有任何限制的人工智慧武器,是台灣可以嘗試的方向。台灣在國際上的籌碼不多,即便是有一天,世界各國真的就禁止人工智慧武器達成共識,要求台灣也要遵守,台灣也能因此獲得談判的機會與爭取更多安全保障的空間。

 

台灣過去曾經多次全力培植重點產業,如積體電路、太陽能設備、記憶體、液晶顯示器、行動通訊裝置、寬頻網路等,結果有成有敗。但是投資未來產業本來就有一定風險,不可因噎廢食。人工智慧產業是目前世界各國紛紛鎖定的重要發展方向,其運用與獲利模式也已經很明確,有可能是繼網路資訊革命以後人類的另一次重大躍進,將影響這個世界的各個層面。台灣政府希望利用台灣現有的資訊優勢,趕上這波熱潮,為台灣打造下一個重要產業,這值得肯定,而在這個大政策方向下,一併推動自製國防武器的智慧化,以建構未來的不對稱戰力,應該是最合理也最事半功倍的選擇。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