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深究孔子學院的組成及教材,任誰都能很輕易發現,孔子學院裡原來根本沒有孔子。(圖片取自《假孔子之名》紀錄片臉書)
加拿大籍華裔導演(記者)秋旻製作的《假孔子之名》此刻正在台灣各地映演。片中記述加拿大多倫多公校教育局(TDSB)為什麼會在2014年通過決議,終止和中國合作開設「孔子學院」,同時解釋了加拿大人何以對這一學院從起初的歡迎,轉而疑慮,最後竟以驚駭厭惡告終。
孔子學院無疑是中共近年對外推銷「文化軟實力」最經典也最成功的計畫。自2004年在韓國開設第一間孔子學院以來,輝煌時期全球各地曾平均每6天就有一新設孔子學院揭幕掛牌。截至2017年底,他們已在全球146個國家(地區)建立525所孔子學院和1113間孔子課堂,尤以歐美國家最密集。
此學院以「孔子」之名,成功行銷他國。在西方人眼中,孔子甚至和蘇格拉底、柏拉圖齊具盛名,幾乎就是東方哲人的代表。一個勤於周遊列國,只為傳布仁義之道的老先生,誰會不喜歡他?
另一方面,孔子學院主要以「中文」教學為業,還為合作對象提供一套完整、有系統的師資教材,在中國盛世空前,全世界都有人想學中文,以便跟東方巨龍打交道的時刻,孔子學院也就成了眼前最省事的現貨。
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下屬正司局級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漢辦)主導的計畫,挾其龐大資金,幾年間便席捲全球。「漢辦」的「誠意」更是過人,根據推估的數據,它自2004年開辦以來的總預算便超過20億美金。《假孔子之名》影片中,一位接受「漢辦」合作計畫的加拿大校方人士即直言不諱:「漢辦一開口就提供我們總額100萬美金的教材和書籍,那對所有人來說都非常誘人。」(一般情況,每所孔子學院的開辦費用約50萬美元,由中國政府分5年支付,每年10萬美元,之後自負盈虧。但也有大學得到一次性經費,如史丹福大學拿到400萬美金,
現實環境下的中國經濟因素,加上中國文化本身的豐富性和所謂古老東方文明的魅力,讓外國多所高中、大學、私人教育機構紛紛展開雙臂擁抱孔子學院,更因為初期「合作對象根本不必花半毛錢」,且有助學校招生的附加紅利,孔子學院前期推展簡直勢如破竹。
但也就在它到處風光插旗的一刻,很多人開始好奇孔子學院真正的意圖到底是什麼?
首先,總部在北京的「漢辦」雖然隸屬中國「教育部」,但它的管理機制,卻是另外由一特別理事會獨立領導。而漢辦首屆理事會主席,正是2002年晉升中共中央統戰部的部長劉延東。由「統戰部部長」統轄欲「弘揚中華文化」的孔子學院,其用心還不夠昭然若揭?
其次,理事會成員共計20名委員,委員組成則來自中國教育部、財政部、外交部、中宣部、CCTV、信息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等副部長級別以上官員。以這番陣仗、規格「推廣學習華語」,難道只是想證明「厲害了我的國」?
鄧小平曾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其中到底是著重人格養成的起始,還是政治思想教育的灌輸,反照今日中國,已無從否認這句話的應用會是在後者。那麼,孔子學院的誕生,又有誰能天真的以為那僅僅是「華語教學」的新天地。
事實上,不去探究漢辦背後陣仗,光從孔子學院主動提供的教材,任誰都能很輕易發現,孔子學院裡原來根本沒有孔子。
統籌中國各地孔子學院的漢辦,不光決定師資,也決定教材。根據《假孔子之名》紀錄片的敘述,那些教材與其說是為學習中華文化,毋寧是在宣傳中國共黨文化。
例如,由孔子學院舉辦的農曆新年活動,會請學員穿著中國傳統服飾(多為旗袍),但現場吟唱的歌曲主題,多半環繞在共產黨或毛澤東身上,或是在其興辦的成果發表會讓學員換上燕尾服,以聲樂方式清唱:偉大領袖毛主席,引領我們前進…;另有孔子課堂初級中文教學,教材課本翻開的第一句範例就是「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或是有老師會把「達賴喇嘛是壞人」當成學習例句。
另外,孔子學院的教師聘用和合作項目再有「漢辦條約」,所有參與成員不能和法輪功有牽扯就不必多言了,它還嚴格設限了所謂「中華文化」、「中文教學」的內容範疇。他們會指示受聘教師(包括外國教師),若有學員針對雙T問題(台灣、西藏)提出疑問,必須盡可能迴避這類問題,又或者轉移這個問題,又或者直接以「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西藏自古以來屬於中國」作為唯一標準答覆。
而漸次,當孔子學院布局更為廣泛,以及中國經濟影響力日大,中方將孔子學院作為政治工具便愈加無所顧忌。2007年,中共政治局常委李長春視察漢辦,就曾明示孔子學院是「中國(共)
最終,許多歐美學校開始意會到一個以學習華文、中華文化的教學體系,真正扮演的角色原來是紅色中國「共黨教育」的長臂,且被中共當成這幾年來最得意的國際戰略部署,由此才開始警覺孔子學院意識滲透的威脅,不僅是以共黨意識強勢主導,嚴重損害歐美自由主義學風,恐怕最主的要目仍在透過中文教學裡的「美化中國共產黨」,先期向世界各國「潛在的未來領袖」(孔子學院學員)進行政治洗腦,完全符合鄧小平所倡議的「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孔子學院成立之初廣邀合作對象時,自詡是仿效德國、英國和法國的歌德學院和文化協會,事實上,從建置、組織、合作形式,孔子學院完全自成一格,全無前例可循,可說是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語言文化教學機構」。《假孔子之名》紀錄片中,前加拿大情報局亞太主管朱諾.卡舒亞亦現身說法:「中共認為如果能在世界各地開遍孔子學院,就能影響、干預世界。」
至於所謂「以免費提供講師和教材、補助文化活動經費等方式進行贊助,希望藉此『軟實力』降低西方諸國對於中國崛起的憂慮,並促成各種交流。」等等說詞,反使它的背後目的更加欲蓋彌彰。
《假孔子之名》這部紀錄片所傳遞的另一個事實,就是儘管事到如今,孔子學院歷來在各地引起的爭議,已可寫滿一整頁維基百科,卻仍然多有大學、高中、社區趨之若鶩。原因就在於「使用中國的資金,實在太容易上癮了,一但上癮就很難拒絕。」還有,就算身處自由民主社會,很多大學的管理階層同樣非常現實,他們只在乎錢。那些學院雖以孔子之名,到頭來卻成了「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最大諷刺。
在台北的一場放映會後,有與會觀眾似乎對片中關於孔子學院的批判未表認同,如同有加拿大教育界人士捨我其誰聲援孔子學院,敬告多倫多教育局對中方送來的「大禮」不要不識好歹。那位觀眾對導演秋旻的質問是:你們不是都說中共很厲害嗎,怎麼可能手法會像你們影片中講得那麼拙劣(指孔子學院的意識形態宣傳方式)?
不待導演發言,這道提問的本身其實就已給了答案,藉由《假孔子之名》,所有常人無不了然於胸:今天紅色中國的意識文化輸出模式,早已不在乎姿勢究竟優不優雅了。
※作者為《上報》主筆
【延伸閱讀】
●李濠仲專欄:國家爬不爬得起來 靠的不是「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