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巴柏(William Barber)積極投入民間民權運動,在黑人社群中被視為繼馬丁路德金後的民權領袖。(美聯社)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著名黑人民權領袖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1968年遭到槍殺,他所遺下的「公民抗命」,以和平手段爭取平權的精神,成為日後非裔美國人甚至國際爭取民主運動的領航燈塔。
50年轉眼過去,正義之路有否得到承傳,公義之聲又是否能繼續呼喊?
「我的父母曾思考一個問題,究竟他們的兒子會在什麼樣的美國土地上成長。而令他們意想不到的是在50年後的今天,不僅能為黑人擁有投票權、同性平權等從前所渴求的而感動流淚,而她的兒子正是爭取權益的推動者。」
「但你最好繼續奮鬥下去。」威廉巴柏(William Barber)謹記母親的教誨。
"In this time, we dishonor Dr. King if we do not rekindle the poor people's campaign and bring together people ..." - Rev. Dr. William Barber marks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MLK's assassination https://t.co/mSt08Gn4jN https://t.co/An4jUjGBrg
— CNN Tonight (@CNNTonight) 2018年4月5日
現年54歲的非裔美國人威廉巴柏來自北卡羅萊納州,為美國新世代公民權利領袖,現擔任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北卡萊納分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負責人及美國政治行動(Political Action Committee)委員會主席,除了關注有色人種在生活遭受歧視的問題外,更積極投入民間民權運動,在黑人社群中被視為繼金恩後「不抵抗運動」的先驅者。
4日,他代表民權運動領袖,在50年前金恩身亡前發表最後一次演說的地方-田納西州曼非斯市梅森教堂(Mason Temple Church of God in Christ)發表演說。
Watch this reverend's epic speech about continuing Martin Luther King Jr's true legacy: Fighting poverty and injustice pic.twitter.com/pezXnNnizD
— NowThis (@nowthisnews) April 5, 2018
鏗鏘的語調、響亮的演說以及熱情的信念,透過社交媒體及電視畫面中傳播開來,巴柏承繼了「窮人運動(Poor People′s Campaign)」組織擔任共同主席,正在計劃為期6周的「公民抗命」活動,包括遊行及請願,期望以「道德感召」手段來拯救「美國靈魂」的「新窮人運動」。
巴柏的目的,是要喚起50年前因金恩被槍殺後而歸於沉寂的窮人運動,這個組織在1968年在金恩的帶領下舉行罷工運動,吸引大批民眾參加。
So honored to take the streets and lift up the legacy of Dr. King and the Memphis sanitation workers strike with #IAM2018 today in Memphis. We carry the #PoorPeoplesCampaign work forward in their names, with hope and firece resolve in our hearts. #MLK50 pic.twitter.com/zkQ6NG53O8
— Poor People's Campaign (@UniteThePoor) April 5, 2018
威廉巴柏生於1963年8月30日,出生的前一日便是金恩發表舉世知名的「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演說,而在巴柏剛滿3個月時,時任美國總統的甘迺迪(John F. Kennedy)在德州遇刺身亡。
1968年4月4日,金恩聲援黑人罷工運動後,在返回汽車旅館遭到槍殺,死時僅39歲。消息震動全美,各地出現暴動,整個社會對立加劇分崩離析。巴柏回想當時情況依然歷歷在目。
「那時我快5歲,雖然當時印象很模糊,但我們在電視得知金恩被槍擊消息時,我的雙親在尖叫哭泣。」雖然年少不知為何事,但金恩的死,對巴柏而言同樣是一個隱隱作痛的傷口。
無獨有偶,極力支持金恩民權運動,甘迺迪的弟弟羅伯特甘迺迪(Robert Francis Kennedy),2個月後被同樣的方式撒手人寰。當時的美國社會,充斥著暗殺的暴力手段,以槍枝了結一個一個反對的聲音。
踏上了跟金恩一樣成為社會領袖的無盡路途,巴柏坦言對金恩感到欽佩的,是作為一名對抗連串不公義(interlocking injustices)的民權領袖。
「我們不能單純將種族歧視的問題從結構性貧窮、戰爭經濟等問題、以及已被歪曲基督教民主主義中分割出來。」金恩當年鼓動弱勢的黑人走到街頭,爭取應有的收入工資、窮人收入保証、以及醫療保健的等權利。現在的巴柏帶著共同的信念做著同一件事,「我們應該做到這一點,不僅是因為他逝世50周年,而是目前美國依然有數以百萬計的窮人。」
「在我個人而言,他是一位受人欽佩的『愛心主義』(loving radicalism)者,1967年他敢於站出來明確反對越戰,並控訴美國才是向世界宣揚暴力的始作俑者。他勇於對抗強權,雖則被世人孤立及疏遠,但他明白他所宣導的社會運動是屬於大家的,而這一份力量亦成為在他《我有一個夢》講稿中的部分內容。但可惜的是,很多聲稱支持運動的人,並未了解金恩所說的一字一句。」
這種情況在巴柏出席金恩紀念活動時特別明顯,他曾出席一個紀念早餐會,會中主題是分享金恩「最後」著作《我們將何去何從》(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當我談論金恩的想法時,卻被主辦單位批評發表偏離書本的言論,與原來宣揚「愛與和好」的主題南轅北徹。我反駁這很切題,因為金恩認為除非能令雙方建立信任及能說服大眾,否則彼此和好是緣木求魚」 巴柏將書本放回手提袋中,「他們根本沒有閱讀內文,不知道在說什麼」。
若金恩仍然在世,已是個高齡89歲的垂垂老者,他會擁有投票權、目睹歐巴馬(Barack Obama)及川普(Donald Trump)的兩場大選,亦能看到歐巴馬醫療改革的挫敗,而如果他仍在世,相信他不會浪費時間流於空口白話,必定會為貧窮問題繼續奮鬥坐言起行,他會挑戰向最富有者徵收3兆元的稅務改革,「我們相信若他在世,種族平等的成就將會走得更遠。」
每年舉辦的眾多紀念活動,巴柏認為目的是應該是紀念他奮鬥的一生,而非對他的行為作出認同。
「金恩忌日當天總有不少團體舉辦紀念活動,但他們從不曾有動力改變現今不足的政策。單純的紀念不夠,我們可以做的是將精神從前人的血汗中接棒,繼續向未來的路途前進,以最深層的道德及宗教原則來挑戰美國社會,凝聚大家走在一起,這就是向他致敬的最好途徑」。
Rev. William Barber: “Nothing is worse than being loud and wrong.” pic.twitter.com/nQ9Gldmbls
— The Assisi Project (@_AssisiProject) 2018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