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清德的「心動」 時機與身份有待商榷

張宇韶 2018年04月10日 00:00:00
賴清德可能是近年來在兩岸議題中發言最頻繁的行政院長。(攝影:李昆翰)

賴清德可能是近年來在兩岸議題中發言最頻繁的行政院長。(攝影:李昆翰)

時有風吹幡動。一僧云:風動。一僧云:幡動。議論不已。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

 

這是六祖慧能經典的對談,也是禪宗追求的境界。面對事物性質的界定或解釋,不論是客觀的外在條件(風動),或是主體的價值體現(旗動),其實都是人的詮釋(心動)。若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檢視,在物質力量所組成的國際結構(structure),與價值理念所構成國際建制(regime)之間,仍有一種超越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爭辯的整體性論述。對此,溫特(Alexander Wend)稱之為「結構理念主義」。

 

深入來看,兩岸關係的本質也符合上述的解釋。亦即由客觀的大局、主觀的理念加上人的詮釋建構而來。這不僅可在冷戰時期的「一個中國法統之爭」得到解釋,更可在後冷戰時期的「九二共識」與「中華民國」的意義轉變中找到軌跡脈絡。

 

直白說,對於兩岸關係的所有歷史定位與政治論述,豈有亙古不變的永恆真理?都只是在特殊的歷史時空與政經需求下,結合人的價值理念辯證性的建構而來的。即便北京對台政策或是民進黨的中國論述也都符合這樣的規律。從「台獨黨綱」、「台灣前途決議文」、「四不一沒有」、正常國家決議文」、「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甚至「親中愛台」,都可描述這樣的路徑,只是這樣的軌跡並不是線性與正向的發展,總是存有波折與迂迴。

 

美中關係的本質與對台政策的內容,在中共十九大與及川普進行戰略調整後,已經有了新的巨大變化。這一方面涉及美中兩國在國際體系中的權力角力,同時也涉及兩國領導人的自我認知。顯然的,美中領導人都認為兩國已經進入新的賽局中,戰略競爭大於彼此的合作互賴關係。美國國會通過台灣旅行法、中國端出「對台三十一項政策」,美中啟動經貿大戰都是具體政策指標。台灣處於兩強的地緣政治板塊中,無可避免也捲入這場棋盤中,如何看待自己的角色與戰略佈局,自然考驗蔡英文與國安團隊的智慧。

 

有趣的是,除了柯文哲有著「非一般性」與「操作性」的政治發言外,賴清德可能是近年來在兩岸議題中發言最頻繁的行政院長。即便中國的反應過當且把其發言性質無限上綱,但賴院長發言的時機、身份與內容都值得商榷。

 

賴清德自接任閣揆以來,已三度公然聲稱自己是「台獨工作者」,並宣稱主張台灣主權獨立、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九二共識」根本就沒有共識。賴揆這些言論,近期引發中國官方與媒體的全面抨擊與圍剿,國台辦稱「賴清德頑固堅持台獨立場十分危險且自不量力」,環球日報與新華社分別以「蚍蜉撼樹不自力」與「三問台獨工作者」點名批判。北京越氣急敗壞,反而突顯賴清德「說對了什麼」。

 

深入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49年成立以來未曾管轄過台灣,多數國人都可接受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以及「兩岸互不隸屬、互不管轄,為各自獨立的政治實體」此一事實。更重要的是,台灣實行憲政主義,保障人民言論自由,任何兩岸的主張都屬於憲法保障之範圍,不論統獨,無分藍綠。
 

直言之,賴清德的發言,在法理上並無太大爭議,問題關鍵在於「政治」。 賴清德是中華民國行政院長,然外交兩岸國防屬於總統職權,閣揆其實無須針對兩岸議題過多的發言。特別是蔡英文總統對於兩岸關係的政治定位已有清晰的解釋(北京或藍營接不接受是另一回事):亦即「在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維持兩岸現狀」。所謂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包括了法理(憲法本文、憲法增修條文、大法官釋憲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兩岸人民交流與歷史三個層面。

 

多數民眾都可接受事實獨立的現況,急統急獨目前在台灣都不成氣候,加上小英總統多次強調民進黨政府在兩岸關係採取「不挑釁以及不走回對抗老路的立場」,況且行政院對於近期「對台三十一項措施」也採取強硬立場。賴清德對於台獨的主動解釋不僅讓中國大做文章,作為主動挑其兩岸政治對抗的口實,也讓國際社會認知台灣存有意圖改變台海現狀的動機,這對府方的全球與兩岸戰略佈局不無影響。

 

如果不能從純粹外部與事實層面,客觀理性分析賴清德的「心動」,那麼只能從民進黨內部的權力邏輯反思其政治動機。有趣的是,賴清德去年接任閣揆前所提出的「親中愛台說」,剛好留下了一個對比與線索。

 

※作者為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