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國民黨中青代立委自行串聯,找來蔣萬安等人拉抬聲勢搶救選情,有黨內人士分析,中青代立委「空有連線、沒有線頭」,任何連線終究是曇花一現。(攝影:陳育陞)
決戰年底九合一選舉,國民黨中青代立委自行串聯,籌組輔選列車搶救選情,不只縣市長參選人樂觀看待,基層也宛如注入一劑強心針。黨內人士則不諱言,中青代立委「空有連線、沒有線頭」,缺乏有力領導人,甚至看不到核心理念;此一結構性問題若不改善,任何連線都是曇花一現,不僅難成大器,更遑論讓國民黨重返執政。
國民黨歷經2014、2016兩次大選慘敗,黨內改革呼聲始終不斷,「國會透明新連線」就是在此人心思變氛圍下所產生的「隱形次團」。除訴求國會改革,也盼望改變人才培育方式;透過舉辦青年體驗營,與青年建立溝通對話管道,並挖掘人才,自行訓練生力軍。由於成員多為五、六年級生,擁有衝勁與爆發力,表現自然備受關注。
不過,一位熟悉黨團運作的幕僚直言,「『國會透明新連線』與國民黨其實沒兩樣」,成員只因年輕、部分理念相近而聚在一起,仍缺乏核心目標與強力領導。連線雖然成立近3年,表現仍像是「和稀泥」,在黨團內也未發揮預期影響力。
該位幕僚指出,民進黨上任後強行推動許多爭議法案,諸如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勞基法》修法、農田水利會改制、年金改革等,中青派與資深立委對於法案處理方式意見分歧,掀起世代衝突。然而中青派立委卻鮮少凝聚向心力、團結合作站穩立場。
也因此連線常被形容是任務型編組,旨在與資深立委作形象切割,甚至被譏諷中青派立委在重大議題彼此合作,只是為找人跳火坑、推諉責任。有藍委私下表示,中青派立委雖力圖振作,但骨子裡仍擺脫不了國民黨DNA,始終在意個人形象、擔心犯錯,「心態比老人還要老人」。
相關問題存在已久,不少幕僚皆坦言,該反映的都有反映,「要看委員們有沒有共識、想不想改」,否則只是皇帝不急急死太監。
國民黨過去也曾存在「次團文化」,像是由前藍委何智輝擔任副會長的「菁英聯盟」、立法院第5屆時由藍委陳學聖領軍的「台灣新希望連線」等,直到馬英九就任黨主席後下令禁止籌組次團。
黨團人士回憶,當年菁英聯盟規模與「國會透明新連線」差不多,但功能性天差地遠。前者性質較為剛性,有其核心目標,成員往往糾合群力,在各式議題聯合作戰,因此常能影響黨團決策方向;更曾在立法院休會期間,受邀赴中國參訪交流,顯然組織實力、能見度皆不容小覷。雖然次團被詬病為搞小團體、派系,但其合作模式、發展歷程,也有值得年輕立委參考學習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