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年年受挫,民眾從挫折的循環轉為麻木無感,甚而認為外交事務比不上柴米油鹽醬醋茶等開門七件事。圖為外交部長吳釗燮。(攝影:曾原信)
國際政治的本質就是一場又一場的棋局,能夠當「棋子」(key player)不足為奇,能夠成為主導且改變棋賽的「棋手」(game-changer)才了不起。
舉朝鮮半島這場棋局為例,至少涉及南、北韓、美國、中國、日本、俄羅斯等六個key players。但從2017年平壤發動一連串核武、飛彈試射與川普、金正恩這兩個狂人言語交鋒形成的緊張態勢,突然在2018年轉換成「平昌冬奧」的和平休兵,再到文在寅、金正恩的世紀大和解高潮戲碼,劇情直轉而下,和平曙光看似乍現,就等川、金兩人王見王。
不容否認地,金正恩是真正的game-changer,他的南韓好搭檔文在寅則是成功的助攻手。這齣劇幕還在上演之中,game-changer隨時可能換人,每個key players都不想被邊緣化,淪為跑龍套角色,甚或自身利益受到折損。
猶記得不久前台灣總統蔡英文被問到「台灣會否成為美中角力的棋子」,她胸有成竹地回應:「很多人說台灣是別人的棋子,但事實是台灣也可以是棋手,台灣必須順勢操作」。
但就在5月1日,台灣在加勒比海邦交國多明尼加宣布與中國建交,台多77年的邦誼劃上休止符。台灣外交部一如往常地,用悲憤的語調,將罪過歸咎於北京巨額的金錢外交利誘,才讓早已心猿意馬的多國琵琶別抱。在野的國民黨也照例搬出馬英九時代的「九二共識」與「外交休兵」戰略來消遣民進黨政府。而多數台灣民眾早已麻痺無感,日子照過。早已不是政治素人、精於庶民與網民「政治正確」語言的台北市長柯文哲,用一句「台灣邦交國不多,還不是過得好好的,台灣的經濟實力才重要」,繼續在民進黨傷口上灑鹽。
柯文哲不是總統、更不懂三軍統帥的辛苦,正如同他對「拔管案」第一時間的發言「這是哪個白癡做的決定」一樣,就是投機政客的思考。但不容否認地,如果不是多數台灣民意對於台灣和邦交國斷交愈來愈感到不痛不癢,也不會讓柯文哲之流的政客掌握話語權。
但台灣政府應該思考的是:為何人民對於邦交國與台灣斷交如此冷漠?為何台灣國際參與屢屢受到中國矮化與打壓,民眾的憤慨已不如過往?又為何,有愈來愈多民眾主觀認為只要政府填飽他們的荷包就好,台灣沒必要去幫助那些貪婪的邦交國?最重要的是,我們的政府究竟有沒有清楚讓民眾知道,台灣現階段在國際社會中的位置在哪裡?台灣的優勢與替代外交戰略又何在?
這裡必須要強調,台灣在國際社會絕對不是孤兒,也絕非毫無貢獻。但台灣外交部門何時曾經全面向民眾說明台灣對國際社會的貢獻,讓民眾對台灣外交有點信心?
舉例而言,有多少民眾知道台灣其實以正式會員身份與不同名稱,參與37個國際組織,包括亞太經合會(APEC) 、世界貿易組織(WTO)、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亞太防制洗錢組織(APG)、國際政府資訊科技理事會(ICG)等。另台灣以觀察員身份參與了21個國際政府組織,包括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DRB) 、太平洋島國論壇(PIF)、中美洲議會、國際大西洋鮪類資源保育委員會、世界衛生組織(WHO) 、國際醫藥法規協和會等。
這代表台灣早就在全球事務上積極參與,並且善盡國際義務、做出許多貢獻。但多數民眾的認知是,台灣依然被拒於世界衛生大會(WHA)、國際民航組織(ICAO)、聯合國氣候變遷公約(UNFCCC)、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等指標性的國際組織,而且全因北京的打壓與阻撓。
於是乎台灣年年受挫,民眾從挫折的循環轉為麻木無感,甚而認為外交事務比不上柴米油鹽醬醋茶等開門七件事。此外,台灣在參與國際人道援助、反恐合作等議題上,也都是默默奉獻,獲得重要國家肯定。遺憾的是這一切努力的成果,往往因為一個邦交國的斷交以及政客、媒體的過度渲染,就被全盤忘記。
在過去20多年來,無論哪一黨執政,邦交國數字的迷思始終是外交單位不敢討論的話題。更多時候,還被在野黨拿來質疑執政黨的武器。這次多國與台灣斷交事件,好幾位前任外交官跳出來譴責,但這些立場偏國民黨的前外交官,在任時難道沒有參與過兩岸邦交國金錢競逐的遊戲?
憑心而論,即使台灣已歷經三次政權輪替,外交政策的第一優先仍然是鞏固邦交,再來才是拓展與非邦交國關係與爭取參與國際組織。反映在外交部的年度預算比例與對外工作重心更是如此。
但我們所處的世界已經是一個無國界的世紀,許多國際性議題都跨越國界,也不是北京可以單方面阻礙台灣對國際社會的貢獻。舉凡民主社群、傳染病與災難防範救助、氣候變遷、糧食與資源缺乏、替代性能源、智慧城市、循環經濟等課題,無論是否要以參加正式國際組織為目標,抑或是透過有意義的參與來發揮台灣的功能,台灣都可以在這些跨國性議題上發揮自我優勢,與全球接軌。
尤有甚者,台灣在民主、科技、經貿、創意與人才等「軟實力」具備優勢,面臨工業4.0、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電子商務與其他高科技蓬勃發展的未來,台灣更有機會將這些優勢轉化為外交的資產。
現在最大的問題在於:傳統外交系統人員長期以來被訓練得就是要以中國為假想敵,以爭取邦交數目與正式國際組織參與為主要目標,外交失利就只能歸咎於北京的國際封鎖與打壓。縱使民進黨執政的視野較之國民黨,更有多元外交的思維與操作的創意,但往往執政之後,仍受制於官僚體制的制式思維,難以將外交施政的主軸與優先順序有所調整。
這當然需要領導階層觀念的改變,才能找到對的人來引領外交戰略的轉型。否則,當再出現下一個邦交國的斷交事件時,民心對於政府的信心只會更加低落,民眾的國際觀也會更加扭曲。
台灣要當國際賽局的game-changer,或是蔡英文口中的「下棋者」,首先就是不能蕭規曹隨、保守被動。而是要開拓新的戰場和賽局,將外交重心與資源重置於上述台灣具有優勢的層面,爭取台灣在國際事務上實質的參與。更重要的是,誠如蔡英文積極想要重建民眾對國防的信心一般,蔡政府也必須重塑民眾對外交事務的信心與參與感。這就需要觀念的改造、組織與資源的重整,以及拋棄凡事皆歸咎北京施壓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