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執政舒適圈淪為完全執政包袱

林青弘 2018年05月10日 07:00:00
作者認為,民進黨部分中壯世代已經習慣完全執政後的執政舒適圈,不想重蹈選戰的辛苦與勞累。(攝影:葉信菉)

作者認為,民進黨部分中壯世代已經習慣完全執政後的執政舒適圈,不想重蹈選戰的辛苦與勞累。(攝影:葉信菉)

《上報》總主筆嘉宏兄日前發表《沒有王牌 民進黨憑什麼跟柯文哲叫陣》,細譯民進黨與柯市長的「上策」各有何等策略效益,惟兩者策略賽局的最適解會如何?恐怕尚須一一道來。本文基於贊同該文的分析觀點,再以論點補充,為年底選戰留下見證。



誠如該文分析,柯市長的上策是與民進黨再度結盟,而民進黨上策則是徵召賴清德參選。柯市長的上策成本,在於如何取得深綠獨派的政治理解與諒解,「兩岸一家親」與「台灣價值」的對抗能否緩和,是否大和解而取得折衷共識。民進黨的上策成本,則在於新潮流是否積極勸進賴揆參選,賴揆性格能否為了民進黨大局而願意犧牲成全,閣揆辭職參選市長,政治上的臺階如何安排,如何合理化與正當化參選的必要性。



1994年泛藍陣營分裂,彼時有黃大洲市長與新黨趙少康等兩組人選參選,綠營則是集中選票唯一支持陳水扁。藍營把趙少康視為庶出,起先輕率不在意,等到民調「棄黃保趙」的效應發作,想要挽回市民棄投轉投、分裂投票等非典型投票行為,業已太晚。那是選舉史上第一次,選民思考如何分裂投票,以及如何在相同陣營中選擇比較有希望的當選人。
 

人民很聰明,有過務實經驗,下次相同陣營分裂,一定徹底「棄投」,不讓相對弱勢者瓜分選票而製造相對優勢者敗選的遺憾重演。馬英九與王建?在1998年的市長大選,國民黨贏得藍營絕大部分選票,新黨淪為邊緣泡沫,足見市民對於投票行為的彈性適應與學習能力,絕對是民主政治發展史中的驕傲成績。
 

柯市長與民進黨的政治屬性與光譜立場,普遍來說是相同陣營,此從國民黨未曾要求柯市長表明是否支持「九二共識」,未曾與柯市長會商市長選舉是否合作聯盟,即可明證確鑿。如果民進黨自提市長候選人,無論何人出征,這都是廣義上的綠營分裂,無庸置辯。當泛綠陣營分裂,台北市民已有分裂投票、棄弱保強的選舉經驗,如何從民進黨人選和柯市長之中,投票選出最適當的選擇?唯一關鍵在於:民進黨自提人選與柯市長相比,誰的當選機率大?這是浮動性的感受與認知,隨著選戰變化,而有動態性的調整適應,最終會反映於投票日的投票行為。
 

民進黨自提人選,誰的當選機率勝過柯市長或是差不多而具有競爭優勢?客觀憑據就是民調結果,而客觀的民調結果,來自適當問題設計,以及提供可能人選與柯文哲對比。新潮流若要堅持保全賴清德,無論拒戰說法為何,民進黨可供市民選擇的強棒人選勢必不完整。民進黨選對會若是起手式錯誤,嚴重者會搞到裡外不是人,得罪柯P以外,同時也招致深綠獨派鬧事不開心。先有完整性的客觀民調,才能有適當籌碼勸諫賴清德等強棒人選出征。為了平衡世代差異,新北市已有老將出馬,台北市更需要中壯世代出征,否則民進黨的政治算計很難正當化,勢必惹毛更多年輕世代。
 

民進黨部分中壯世代已經習慣完全執政後的執政舒適圈,不想重蹈選戰的辛苦與勞累,也把理念、價值置之個人利害度外。因權力而舒適墮落,整體戰力已是不進則退。在野的國民黨爭權奪利,不如在野民進黨的積極權謀。世代間的戰力落差、鬥志高低,也是國民黨內分歧而讓民進黨向下沉淪更有舒適空間的主因。賴揆如願親自出征,除了以身作則,糾正黨內不良氛圍,亦可正告台灣人民,惟有首都台北市,重要性同於全國執政。
 

蔡總統即將執政屆滿二週年,完全執政帶來何等優勢與劣勢?要等蔡總統撥冗想想,仔細檢討後全面調整。689萬選票可以力推民進黨完全執政,只是政治變遷快速,689萬票已是回不去的紀錄。戰鬥意志被權力薰心而削弱,初衷追不上權力傲慢的變心不回,完全執政後的危機與風險,等待蔡總統撥亂反正。

 

※作者為自由作家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