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進入中國市場已逾30年,但因部分傳統產業因勞動成本日漸升高、環保法規趨嚴等因素,讓第一代台商萌生退意,然而不少第二代根本無意接班。(取自海基會臉書)
台商進入中國市場已逾30年,近年來逐漸進入世代交替階段。然而部分傳統產業卻因勞動成本日漸升高、環保法規趨嚴等因素,讓第一代台商萌生退意,然而不少第二代根本無意接班,部分尋求轉型升級的第二代,成為兩岸爭相拉攏的對象。中國政府持續走「組織」路線,近兩年陸續在各地方台商協會之外另組「台灣青年聯誼會」,並於去年在全國性台商組織台企聯成立「新青年、新世代」委員會。台灣陸委會則結合海基會、經濟部組成法律及投資諮詢的「鐵三角」,以服務加強與台商聯繫。
中國政府在1988年頒佈《關於鼓勵台灣投資的規定》,至今已30年,當時以不同管道轉進中國,以及後來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登陸投資的台商,近幾年陸續面臨交棒、轉型或是退場的選擇。
根據近兩年台商在海基會座談等場合反映的資訊,台商有意退出中國市場,和兩岸關係並沒有太多直接關係,而是與中國經營環境變化有關。近年來隨著中國加強執行環保及勞動法規,早年地方政府對台商睜隻眼、閉隻眼的時期早已過去;多屬傳統製造業的台商面臨勞動成本大幅升高,生產模式升級更需投入新資金,加上規模已無法與大型跨國企業競爭,有意退場的人越來越多。
也有些傳產台商的處境受中國經濟發展政策影響。發展成熟的一、二線城市已不歡迎勞力密集或有環保顧慮的傳統製造業,政府部門極力說服台商深入內陸,到急需資金及產業發展的開發不足地區投資;然而經歷草創期的第一代年事漸高,已無意再開疆闢土,卻又無法拒絕中國政府要求,不得不結束原本的事業經營。
而上述經營環境的問題,遠不如企業本身面臨的接班問題來得嚴重。海基會高層不久前在一場茶敘中坦承,隨著第一代台商逐漸凋零,第二代不願接班成為台商能否繼續留在中國市場的最大問題。海基會指出,不少第二代根本無意接手家族事業,而願意繼續從商的,大多希望發展跨國經營,或投入新創、電商等新興產業,願意停留在中國從事傳統製造業的極為少數。
根據近兩年海基會與台商溝通所獲意見顯示,這些有意投入新興產業的台商第二代,未必不想繼續留在中國,但不僅經營模式與過去迥異,也不同於傳統台商以台商協會做為彼此聯繫以及和當地政府互動的唯一平台,第二代或晚近創業的台商加入台協的比例正逐漸下降;意即過去中國藉由台協及台企業建構的組織化控管模式,在第二代台商身上已難以適用。
新一代台商在屬性及模式上與傳統型台商迥異,成為中國近年極力強調「青年政策」的重要原因。除了表面上在惠台措施中,將青年創業輔導及優惠納為重要內容之外,鑑於年輕一輩台商對加入台協興趣缺缺,中國近兩年在各地台協之外,組建「台灣青年聯誼會」,廣邀當地青年台商及台籍幹部;並於去年在全國性台商組織台企聯成立「新青年、新世代」委員會,凸顯青年台商在兩岸議題上的參與感,也有意藉此維繫對台商的組織化控管。
隨著新生代台商與台協的關係已不若老一輩緊密,過去同樣憑藉台協做為與台商聯繫的海基會,近兩年也改採主動接觸的作法,針對沒有加入台商協會的小型台商、新興產業台商及赴中國創業的台灣青年,加強聯繫,並藉由擴大舉行「大陸台商菁英招聘會」等青年就業及創業活動,強化服務新世代的印象。
而陸委會副主委邱垂正表示,陸委會結合「台商張老師」、海基會「法律財經顧問」以及經濟部「投資中心」組成法律及投資諮詢的「鐵三角」,以服務加強與台商聯繫。對於台商面臨的投資經營情況各有不同,邱垂正也表示,這個鐵三角強調為台商「客製化」服務,除了協助台商解決在中國的經營問題之外,當然也更希望藉此協助台商了解台灣的產業政策,鼓勵台商回台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