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威脅-《史達林:從革命者到獨裁者》書摘之三

巡邏中的東北邊防軍士兵正向鴨綠江對岸瞭望,此時聯合國軍戰線已抵至中朝邊境。(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巡邏中的東北邊防軍士兵正向鴨綠江對岸瞭望,此時聯合國軍戰線已抵至中朝邊境。(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他是如何從一個革命青年,成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獨裁者?
 
獨裁,是一種結合了歷史、政治,以及人格特質的綜合產物,往往牽連甚廣,小至團體、大至國家,甚至半個世界。了解20世紀歷史,「獨裁者」是個不可缺少的角度,而史達林無疑是20世紀重要的獨裁者之一,自1929到1953年去世前一刻,始終手握蘇聯政府最高領導權。他的所作所為徹底改變、甚至糟蹋了數百萬人的命運。根據本書作者的估算,在他長達四分之一世紀的掌權期間,每年至少
 
有上百萬蘇聯人民被監禁或遭到處決;因史達林錯誤政策所導致的大饑荒,更直接造成數以百萬計的人民死亡。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史達林成為一個如此殘酷冷血的獨裁者?
 
《史達林:從革命者到獨裁者》以蘇聯解體後開放的大量檔案資料,全新的視角,為讀者細細勾勒出史達林其人,及身為極權者的人物肖像。本書拉出兩條敘事軸線,在每個章節交錯呈現──主線是這位獨裁者的生命史,從史達林的成長、爭權、獨裁和死亡,敘述了帝俄晚期革命運動一直到蘇聯「前半生」的故事。穿插其中的副線,則是以史達林生命盡頭的最後幾日為引,延伸出一系列主題性的短章,由不同的角度切入,生動描繪史達林的「個人特質與權力體系」,呈現了相對於大敘事的另一個蘇聯歷史。
 
書中沒有將史達林神格化、塑造其為仁者或是惡魔,反將此極權者一生中諸多的爭議事件一一解碼;並藉由蒐羅彙整無數從未面世的史達林私人信函、備忘記事、報告及私人日記,描繪出史達林的個性、偏好、意識形態信仰、權力鬥爭的邏輯、與政敵和手下的互動等,一窺這位左右世界歷史的獨裁者人生的全貌。
 
本書不僅是一本獨裁者的傳記,更是一部史達林體制的歷史;提供了我們對這位獨裁者,以及其時代的全新想像。

21世紀的俄羅斯會重蹈20世紀的覆轍嗎?這是作者在書裡的最後一句。他指的是俄羅斯,但或許,全世界都可引以為戒。

 

共產黨在中國得勢的同時,尚有另一件重大事件發生。一九四九年八月底,蘇聯首次實施核彈試爆。核彈製造耗費了大量資源。史達林統治體系再度證明,為完成重點軍事任務,它能在動員各項資源和人員上無所不用其極。在這方面,蘇聯核子計畫的召集人貝利亞可謂極具象徵性。一般認為,他殘忍、決絕。此外,他也是實際主掌全國勞改營事務的人。不過,核彈試驗成功與否,對他來說,幾乎是攸關生死:他可以因此榮光閃耀,或者黯淡殞落——不但事業泡湯,甚至連命都沒了。日後,當史達林已不在世,貝利亞將坦承,他當時是「帶著黯然的心情」前往位於哈薩克的試驗場。幸好,一切都很順利。

 

雖然核武能大幅強化蘇聯的軍事實力,史達林應該是沒被勝利的喜悅沖昏頭。他足夠冷靜,知道就算蘇聯擁有核武,派上用場的機率大概不高。此外,他也清楚國際勢力分配的真實情況。西方國家對抗蘇聯陣營的決心不減,也持續增強自己早已不可輕忽的軍事力量。史達林不能只依靠「硬實力」。相較於國內政治,史達林在對外政治領域顯得謹慎、實際得多。一九五○年爆發的韓戰是西方與共產陣營的第一次「熱戰」。有好幾年,史達林在處理韓戰方面的表現就很好地說明了他在對外政治領域的現實主義作風。

 

日本於一九四五年敗戰後,以北緯三十八度為界,韓國被分成兩個部分。占領韓國的日軍在北緯三十八度線以北及以南分別向蘇軍和美軍投降。就像在歐洲,韓國的蘇聯和西方勢力占領區內分別出現親蘇和親西方的政權。這個現象的根源是戰勝國向不同地區輸出傀儡政權。美方在南韓扶植七十歲的教授、在美國受教育的韓僑李承晚為國家領導人,莫斯科則任命三十三歲的紅軍軍官金日成為北韓領袖。

 

日本投降後的數年間,分裂的韓國一直處於緊張、前景難料的狀態。零星的武裝衝突和軍事示威恫嚇成了韓國人民的生活日常。南北雙方越來越了解,統一韓國的路只有一條:戰爭。不過,韓國境內的蘇聯和美國駐軍讓戰爭無法「一觸即發」。史達林和美國領導人在韓國都盡量小心,避免正面衝突。史達林在一九四七年五月對蘇聯駐北韓代表的指示就體現了他的外交行事準則:「不值得介入韓國事務太深」。一九四八年底,蘇軍自韓國撤離。隔年夏天,美軍也開始撤軍。

 

然而,北韓領導人卻把美國人撤退視為開啟戰事的好時機。一九四九年秋,史達林一再否決北韓方面的強力請求:請莫斯科支持北韓武力進攻南韓,以一統南北。這樣的事態直到一九五○年初才開始改變,重要轉折點包括毛澤東在中國取得最終勝利、曾和中國共產黨員並肩作戰的北韓部隊戰後回歸鄉里。金日成期待中方能對韓方有所回報。與此同時,他加強對莫斯科施壓,更小心暗示,他有可能會選擇以中國馬首是瞻。攤在史達林面前的是一團相互矛盾、頭緒紛陳、針對參戰與否而發的正反意見。歷史學者至今都還在梳理相關議論。

 

史達林在國際政治領域遵循的實用主義原則讓他傾向謹慎行事。他大可繼續讓韓國處於分裂狀態並強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實力,以防堵美國在該地區持續挺進。事實上,就算金日成不厭其煩地強力請求蘇聯支持北韓以武力統一韓半島,史達林要嚴厲拒絕並不難——畢竟,他已不是第一次讓金日成失望。中國因素的確存在,但影響力不大,北韓領導人終究得看史達林的臉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領導層,包括金日成本人,是經過莫斯科挑選的;無論是武器或其他國家賴以生存的資源,北韓政府都只能仰仗蘇聯供給。打贏內戰的中國共產黨自己都免不了需要蘇聯幫助,更遑論支援北韓。

 

與此同時,天平的另一端是強權的貪婪和領土野心——看似無人好好看管的東西不拿來收進自己口袋,實在可惜。許多研究者認為,史達林之所以開始在韓國問題上有比較大的動作,應該和美方在一九五○年一月做的聲明有關。當時,美國就其在國際上的利益和勢力範圍做了說明,韓國(南韓)則未被劃入。當時看來,這似乎顯示美國在中國吃了敗仗後,區域政策轉為保守。金日成的樂觀預測和保證、南韓親共勢力在後方起義的可能性——這些因素影響了莫斯科的判斷,認為進行一場讓美方措手不及的閃電戰不無勝算。此外,蘇聯參戰的主要原因還包括該國,以及史達林本人,有領導第三世界革命運動的野心。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在歐洲失利促使史達林亟欲於遠東地區一展身手。

 

無論史達林打的算盤是什麼,一九五○年初,他決定介入韓半島衝突。金日成獲得知會,可以準備南攻了。是年四月,他來到莫斯科,以便與蘇方討論相關細節。他和史達林見了面。兩人一同擬定具體的軍事計畫、排了時程。北韓在蘇聯協助下加強備戰。開戰前,他們已有相對於南韓的巨大武力優勢。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金日成的軍隊進攻了。然而,一如其他許多閃電戰,這場也以失敗作收。局勢在美國迅速介入後有了重大轉變。史達林怕的正是美國出手,但他寧願相信,這不會發生。美方將蘇聯在韓國的作為詮釋為莫斯科企圖發動新一波對外侵略,目標之一可能就是位於歐洲的西德。一旦介入戰爭,美方很快就在外交戰場上勝出。在開戰當天緊急召開的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會議,在僅有南斯拉夫棄權、蘇聯代表缺席的情況下,通過譴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侵略行為的決議。很快地,美軍在南韓登陸。接著,有十五國部隊加入美軍陣營。就實質效益而言,他國部隊支援美方的政治意義大過軍事價值。

 

雖然北韓在戰爭初期曾取得優勢,但接下來的事態發展卻急轉直下,這讓金日成簡直要氣瘋了。史達林要求繼續打,還給北韓人加油打氣,熱心提供建議和軍火。一九五○年七月一日,史達林發信給蘇聯駐平壤大使:「我們認為,無論如何都得繼續進攻。南韓越快被解放,他國干涉的機會就越小。」然而,蘇方再度失算了。北韓並未在美方深度介入戰事前取得勝利。雖然北韓方面在九月前就幾乎占領了全南韓,但他們無力讓南韓政府徹底垮台。與此同時,美方在該月獲得強力反擊的機會,聯合國部隊迅速挺進,在十月底前就奪取了大部分的北韓領土,包括平壤。該是打出最後一張牌的時候了。這裡指的是中國人民「志願軍」。

 

一群被俘的中國志願軍士兵。(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史達林和中國領導人開始進行一連串複雜的談判,其真實情況至今仍有諸多待研究之處。在某個時間點,雙方看來是談不下去了。十月十三日,史達林向金日成下達指示:

 

    我們認為,繼續抵抗是沒有希望的。中國同志們拒絕參戰。在這樣的情況下,您應該準備向中國和/或蘇聯全面撤退。務必將所有部隊和武器撤走。請據此擬定詳細的行動計畫並嚴格遵行之。有必要保全未來與敵人作戰的能力。

 

蘇聯大使緊急與北韓領導人會面,將來自史達林的電報唸給他們聽。根據大使傳達給史達林的資訊,「金日成抱怨,這是個艱難的決定,但『既然建議是這樣,他們會照做』。」

 

史達林下達類似指令時有多「認真」呢?他果真願意放棄北韓?有可能。一旦中方拒絕出兵,史達林就沒別的資源可用了,因為他堅決不願自蘇聯派兵。不過,也有可能,要北韓撤退也是一種向中方施壓的手段:美方勢力挺進——這對中方的威脅勝過對蘇聯的。與此同時,史達林雖然表示,該是北韓軍撤退的時候了,他卻極力引誘中國加入戰局。他承諾提供武器,也比較明確地保證,蘇方將支援空中掩護。史達林的苦心果然沒有白費。毛澤東同意參戰。他告訴同志,「老頭子」寫信來,要求中方有所行動。

 

南韓及其盟友在中方猛攻下從北韓撤退。一九五一年初,南韓方再度失去首都——首爾。不過,他們並未停止反擊。戰事似乎離盡頭越來越遠,雙方都無法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局勢陷入膠著之際,蘇聯仍堅持不改「低調」初衷。史達林只同意「暗中」替金日成和毛澤東的軍隊提供空中掩護。強權之爭的最大受害者是韓半島民眾,死傷者數以百萬計。韓國就這樣被迫長年分裂。此外,北韓依據史達林模式,建立了人類史上最殘酷的獨裁政權之一。

 

韓戰激化國家間的矛盾,也升高軍備競賽的熱度。全力發展軍工業一直是蘇聯政府的優先工作項目,史達林在世的最後幾年,國防相關產業的規模還持續擴大。一九五一年一月,蘇聯與社會主義陣營領導人在莫斯科開會。相關檔案至今仍未解密。歷史學者是從回憶錄性質的文獻得知,曾經有這麼一個會議,也對其過程有些了解。其中,回憶相對詳盡的是前匈牙利共產黨領導人拉克西。根據他的說法,在會議上,蘇方出席者有史達林、數位政治局成員和軍方人員。來自東歐國家的參與者則有各國共產黨領導人(波蘭共產黨書記除外)和國防部長。蘇聯總參謀長什契緬科發表了報告。拉克西回憶,報告內容主要是關於來自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日益升高的威脅及社會主義國家在軍事上與之抗衡的必要性。蘇聯領導層給附庸國們下達任務:在三年內大幅擴軍、打造相應的軍工業基礎。什契緬科甚至言明,該達成哪些具體目標。

 

 

拉克西寫道,蘇方的計畫引發了一場議論。波蘭國防部長洛可索夫斯基表示,蘇方要求波蘭在一九五三年底前達成的建軍目標,波蘭原本計畫要在一九五六年底前達成。其他國家的代表也懷疑,是否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更新武裝。然而,莫斯科方面十分堅持。舉例而言,史達林對波蘭國防部長說,波蘭大可照原定計畫行事,只要部長能保證,在一九五六年以前不會有國際戰爭。既然波蘭方面無法給這樣的保證,接受什契緬科的建議應該就是比較正確的做法。

 

我們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蘇聯的軍事規畫包含了哪些計畫,其落實程度又有多高。不過,多項資料顯示,史達林的確打定主意大幅提升他能動用的軍事力量。根據官方紀錄,蘇聯軍隊在戰後復員後,一九四九年初的人數約為兩百九十萬,到了一九五三年,該數據就成長了整整兩倍,來到五百八十萬。政府對軍事和國防工業相關部門的投資在一九五一年成長了百分之六十,在一九五二年成長了百分之四十。只消拿一個數據作比較,讀者就能對以上領域的成長速度有清楚認識:蘇聯政府對國民經濟的投資額在扣除對軍事和軍工業單位的投資後,在一九五一年只成長了約百分之六,一九五二年則是約百分之七。

 

對當時的蘇聯政府來說,最昂貴,但同時也占首要地位的軍事計畫是發展核武及其運輸系統。除此之外,許多資源也被用在打造火箭與飛彈科技、噴射機及莫斯科防空系統等。從史達林死前數月做的各項決定看來,他有意讓軍備競賽的節奏更加緊湊。一九五三年二月,他批准了空軍和海軍的擴張計畫。第一個計畫要求在一九五五年底前打造一百零六個師的轟炸機部隊,以取代一九五三年為止三十二個師的編制。為了武裝新編部隊,根據計畫,一九五三到一九五五年間須生產一萬零三百架飛機,並新增空軍及海軍的編制員額二十九萬人。發展軍艦的計畫則要求在一九五九年前投入大量資源打造重型和中型巡洋艦。在堪察加和楚科奇半島,也就是緊鄰美蘇國界的地區,則興建蘇聯的軍事基地。

 

這是否意謂,史達林有意「先發制人」、開啟第三次世界大戰呢?這樣的說法不時引發歷史愛好者熱議,且專業歷史研究者的措辭、敘述和分析還比較謹慎自持,至於各路評論家則不乏渲染、「虛實交錯」、「聳人聽聞」者。不過,到目前為止,相關說法都還停留在「假說」的層次。畢竟,光是前面提到的大型整軍經武計畫就需要幾年的時間執行。此外,研究蘇聯對外政策的歷史學者也多次提到,史達林在國際舞台上的行動是相對謹慎、實際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處理與西方各國的關係方面,史達林採取了與戰前處理納粹德國差不多的策略。他避免直接衝突,好用迂迴手段,審勢而行。這樣的戰術在柏林危機及更棘手的韓戰都可見端倪。他使盡手段不讓韓戰「熄火」,卻不讓蘇軍大力支援,同時也堅決不與美方正面衝突。他有意識地拖延停戰協議的簽訂,把這場戰爭看作假他人之手削弱美國力量的好機會。在去世前半年,史達林曾私下對周恩來坦白:

 

    這場戰爭給美國人帶來很大的麻煩。北韓人沒輸掉什麼,除了有人命犧牲以外(…)要有毅力、耐心。當然,我們得同理韓國人,他們死了不少人,但我們必須向他們解釋,這是個大事業。要有耐心和強大毅力。

 

要不是史達林過世,韓國人民大概還得繼續為他人利益犧牲。史達林的繼承者決定降低國際緊張態勢、給自己減少軍備競賽所帶來的負擔。一九五三年七月,南北韓簽署了停戰協定。礙於現實條件,史達林耗資不菲的軍備更新計畫,包括打造海軍艦隊與轟炸機群的計畫,都被埋葬了。國家難以繼續負擔軍備競賽的巨大成本,且各項改革已勢在必行——更何況,大力抗拒改革的史達林已不在世。


 

※本書作者為莫斯科「俄羅斯國家檔案館」資深研究員,專長領域為史達林主義,研究史達林逾二十年。他以新近公開或解密的檔案史料,諸如:史達林私人信件、備忘便條、政治局文件、國安機構資料等為基礎,建立史達林時期的蘇聯論述。著作尚有The History of the Gulag (2005)、In Stalin’s Shadow (1995)等。/左岸文化出版

 

 

關鍵字: 史達林 韓戰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