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工廠,它以此形成中國經濟總量、乃至大量外滙存底,但問題就出在它們都「只是」製造業。(美聯社)
美中貿易戰-其實還只是貿易磨擦,沒到「戰爭」開打的程度-實質是經濟面的衝突,很多人從政治面預測結局,不是不可以,但應避免受民族情緒影響,因為政治面的變項,大多不能量化,譬如,政權合法性、民心士氣、行政效率,甚至軍事準備,也不是比較幾枚飛彈或幾艘航母即可輕下斷言的。
所以,或偏左者,高喊中國必將崛起,美國擋也擋不住,很可能是正確的;或偏右者,一口咬定中國綜合國力仍遠遠落後老美,「奉陪到底」的強勢,只是紙老虎的恫嚇, 可能也沒錯。但僅以此為依據,即使猜對了一回合,就方法論而言,下次也不見得能再用,因為一廂情願的成份居多。
經濟面的議題,還是要從經濟面下手分析,我的結論是,今日此時若美中發生硬碰硬的貿易衝突,還是對中方較為不利,所以,中方先妥協,是可以預料的,理由藏在經濟面之中,但不是「中國啦啦隊」最常強調的經濟總量GNP。
中國經濟總量已經達到美國的三分之二了,遠比1980年代與美國競爭的日本經濟總量對美的佔比要高,但GNP只是經濟實力中較低層次的指標,其它還有兩個層次,中國仍落後美國一段不小的差距,它們是科學技術、與訂定規格的能力。
咦?中國不是千萬種電子消費品的世界工廠嗎?央視紀錄片「超級工程」、「跨越中國製造」,還有電影「厲害了,我的國」等等中被報導的高鐵、核電、橋樑、飛機、鑽油平台、深海潛艇…難道不都是中國值得驕傲的製造里程碑嗎?
是的,它們都是形成中國經濟總量、乃至大量外滙存底的堅實基礎,但問題就出在這兒,它們都「只是」製造。
戰爭是最能激發人類科技進步的時代,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快速發展的飛機、雷達、飛彈、導航、甚至電腦技術-看過以英國天才科學家圖靈(Alan Turing)生平為故事的電影「模仿遊戲」嗎-都是例子。據說,二戰還沒結束,美國攻佔柏林,就立刻到科研單位搶研究員,蘇聯慢了一步,只剩研究助理可搶。
結果冷戰期間,美國的導彈、潛艦、核武、太空計劃 …能後來居上乃至領先蘇聯,都拜科技創新超趕蘇聯、獨步全球所賜,其發展效益外溢到商用領域,更是嘉惠全球,譬如我們現在幾乎每一個人、每天都會用到的 GPS。
中共很明白這個道理,而且一開始就知道,只是官方不曾明說,但是您只要上網觀看、或閱讀中國幾位大牌國關學者-譬如閰學通、金燦榮、時殷弘-從去年美中貿易磨擦初見端倪時的公開言論,就會發現他們其實都異口同聲的「預測」 美中貿易戰不會真正打起來,甚至暗示中方妥協的必要。
「貿易磨擦爭的是國家的利益,如果妥協能得到比較多的利益,那為什麼不妥協呢」。換言之,師承列寧的中共哲學中,「進一步,退兩步」是合理的戰略,很實用;而且沒有丟人的問題,因為自然會有很多筆桿子能寫出能讓官方下得了台的漂亮論述。
另一項證據是:《環球時報》等官媒為了維持愛國主義-其實就是民族主義-高漲的情緒,初期很機械的放出「奉陪到底」的強硬言論,但是後來也很快就換成軟調子的說法;這也都是網上公開的資訊。環球時報應該是接到了中共中央的指示。
再一項證據:也就是因為科技仍然落後於美國、日本、德國等所謂西方世界,中共才會在2015年提出「中國製造2025」計劃,目標訂在2025從製造「大」國成為製造「強」國,2035再超德趕日。
反過來說,如果中國的製造業已經天下無敵,哪裡還需要多達二十多個部委局處,聯合提出這麼一個國家級的大計劃呢?就是因為體認到製造的量雖大、賺的錢也不少,質卻不夠精。大國與強國的區別何在?科技也!
美國商務部處罰中國中興通訊的案例,就明顯曝露出製造大國的關鍵零組件,掌握在別國手中的危險。中國一年進口半導體晶片的金額,遠超過石油的進口金額,可見一般。
有了領先的技術,才能在把技術商品化的過程中,掌握規格的制定權,舉一個最近的例子,通訊技術進展到第五代-即所謂5G-了,完全沒有掌握技術的國家,只能等待它國定出所有的協定(protocol),才能依樣畫葫蘆來製造。中國華為在 5G的研發投入甚多,已經漸能與西方國家爭得更多話語權了,實在不易。但中國有幾家華為?除了5G,中國又在哪幾個領域中有製定規格的話語權?真的都不多。
中國常常強調它有「後發優勢」,所以改革開放僅用了40年,就跳躍過西方工業革命一、兩百年發展的路程,這確實是一項偉大的成就,但這項論述,用在規格製定方面,就不成立了-後發者就只能按先行者訂定的規格來製造產品-除非發生從類比訊號轉變到數位訊號的技術革命。
中共也很明白這一點啦,再舉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中共成立「上海石油期貨交易所」,還用人民幣定價,是為了爭取「定價權」,跟訂定規格有一點類似,都是爭取制定「遊戲規則」的權力,中國常抱怨美國欺壓中國,即肇因於此:實力不夠,要玩嘛,就按人家訂的規則玩,要嘛,就別玩。老美確實是霸道,但人家先期投入的研發費用,都不想賺回來嗎?
其實這就是政治經濟學者雪特史耐德(E. E. Schattschneider)偏差理論(Bias Theory)的要旨,對他有利的偏差早已在製定規則時,埋入白紙黑字的各種條約與規範中了,傾向談道德高度的東方文化,要想改變遊戲規則,需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進行偏差動員(bias mobilization),那可不是一朝一夕工夫的事。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日,美、中雙方的貿易依存度極高,貿易戰若真的開打,不會有贏家,雙方計算的是誰的損失會更大?誰會先無法承受?誰就會先妥協。中國不能只計算「製造」一個層面的經濟實力,在科技與製定規格都不及對手時,與美國正面對決,實不智也,先妥協,也很合理!中國人不是常說,爭一時,也爭千秋嗎?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