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顧》【上報前進加薩】以巴烽火燒盡熱情 約旦河西岸難民:已對國族和平不期待

吳洛瑩李隆揆 2023年10月11日 11:20:00
歐德哈從有記憶以來就是難民,他曾為了「巴勒斯坦」衝鋒陷陣,不過他卻告訴我們:「現在看不見希望。」(攝影:李隆揆)

歐德哈從有記憶以來就是難民,他曾為了「巴勒斯坦」衝鋒陷陣,不過他卻告訴我們:「現在看不見希望。」(攝影:李隆揆)

《上報》於2018年前往加蕯走廊實地採訪,加薩走廊的巴勒斯坦人說:「以軍打我一個,我就再生兩個。」豪氣萬千的一番話,迴盪在加薩邊境,前方圍籬之後就是以軍的槍口。

 

但是,西岸巴人卻說:「現在是最黑暗的時刻。」感到無能為力、絕望與挫敗是西岸巴人長期活在以巴紛爭之下的沉痛低語。

 

一個巴勒斯坦、兩樣截然不同的心情:奮戰到底與挫敗無力。

 

西岸法塔赫、加薩走廊哈瑪斯

 

巴勒斯坦內部的兩大勢立長期對立,法塔赫(Fatah)控制約旦河西岸地區(West Bank),哈瑪斯(Hamas)則在加薩走廊占地為王。

 

哈瑪斯在加薩走廊占地為王。圖為哈瑪斯政黨旗幟。(攝影:李隆揆)

 

1967年四面受敵的以色列,在六日戰爭(或稱第三次以阿戰爭)迅速擊敗阿拉伯鄰國埃及、約旦和敘利亞聯軍,領土擴增3倍,取得加薩、約旦河西岸、東耶路撒冷和戈蘭高地,數十萬阿拉伯平民頓逃離家園一夕之間淪為難民,成為中東至今不穩定的根源。

 

2005年後以色列自加薩撤離,但仍持續在西岸地區實行屯墾,直到2007年哈瑪斯以武力取得加薩控制權,以色列開始對加薩實行陸海空全面封鎖,加薩成了一個巨大牢籠。

 

從西岸難民營 看巴人禁錮之心

 

西岸地區的拉姆拉(Ramallah)是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總部、法塔赫所在地,《上報》採訪團走進當地阿瑪里難民營(Amari Refugee Camp),歐德哈(Abu Odeh)一家的故事,是西岸地區(West Bank)巴人的心情縮影。

 

以色列2007年開始對加薩實行陸海空全面封鎖,圖為拉姆拉(Ramallah)隔離牆。(攝影:李昆翰)

 

1959年出生的歐德哈,幾乎從有記憶以來就是難民,育有10個孩子,47個孫子,其中最小的孫子才幾個月大仍在襁褓之中。生長在戰亂之中,歐德哈靠著國際援助,漸漸累積能力,努力經營一家小雜貨店,在以軍管制的圍牆之內,為遭到禁錮的生活找到活下去的路。

 

眼神堅毅的歐德哈,曾參與1987年「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義」(First Palestinian Intifada),手上刺青圖案三個黑點,是他年輕入獄時與同夥約定好面對以軍訊問,要採行「不看、不說、不聽」的三不政策,拒絕回答任何問題。

 

歐德哈手上的三個黑點,是提醒自己面對以軍訊問時,要採行「不看、不說、不聽」三不政策。(攝影:李隆揆)

 

曾經為了「巴勒斯坦」衝鋒陷陣的他,卻告訴《上報》:「現在看不見希望。」歐德哈指出,以前西岸地區的巴人聽到加薩(Gaza Strip)有人被以軍打死,全村的人都會衝到前線抗議,5月14日巴人「災難日」(Nakba)那一天,加薩已逾60人死,西岸巴人卻沒有什麼反應。

 

或許是遭以軍建置綿延700公里、高達3公尺的圍牆囚禁已久,當年那些抗議的翅膀,還會飛嗎?還是早已無力掙開枷鎖?

 

歐德哈的太太對遠道而來的《上報》採訪團隊,展現好客熱情,椰棗和飲料輪番上陣待客。她滔滔地說現在外援已不如以往,2004年逝世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領導人,同時也是法塔赫創黨元老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才是她心目中真心為人民著想、像是朋友一樣的執政者,對於現在阿巴斯(Mahmoud Abbas)領導的法塔赫,她搖搖頭,不滿意。

 

歐德哈的太太與孫子。(攝影:李隆揆)

 

分隔西岸與加薩的巴勒斯坦人,心境不一樣。

 

相對於加薩走廊遭到以色列全面封鎖,被高牆圍住的西岸地區拉姆拉相比之下,竟顯先進。但西岸巴人被囚禁的不只身體,對於國族和平的渴望,就像黃粱一夢,遙不可及,連年烽火帶來桎梏心靈,讓西岸巴人少了再向前奮力一搏的動力。

 

法塔赫的「巴人民族之魂」阿拉法特的墓園博物館,外觀大氣俐落,這個建築園區,在房屋殘破的拉姆拉顯得格外非凡。但是若說拉姆拉殘破,那加薩走廊更是「原始」。

 

法塔赫創黨元老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陵寢。(攝影:李隆揆)

 

最貧乏的加薩 最勇敢的心靈

 

每日僅供電4到6小時,驢車、馬車和汽車共享街道,加薩生活符合「落後」的想像。

 

為什麼明知武力不敵以軍,加薩人還是要冒生命危險往前線去示威抗議?「總有人必須犧牲」加薩地陪納貝爾(Nabeel)說。

 

即便身處在毫無勝算的條件之下,加薩人仍深信:「很快、很快我們就會結束這樣的窘困,回歸巴人的土地。」現在或許還無法達標,但加薩巴人持續抗爭,對他們來說就是每天都離「回歸」的那一天再更靠近。

 

加薩東部邊境Abu Safia的抗議示威基地。(攝影:李隆揆)

 

地陪納貝爾與司機的身後,就是以軍陣地。(攝影:李隆揆)

 

或許是不像在東耶路撒冷舊城區,處處可見荷槍實彈的以軍駐守,被以色列和埃及封鎖的日子,加薩巴人天天聽聞砲聲的生活,卻反而還能保有一點視覺上的放鬆。

 

加薩巴人被禁錮是身體,但只有一心向前突破困境的想法。放棄掙扎,則不在他們的選項之內。

 

來看精彩的《上報》國際現場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