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花見山公園的櫻花,美如錦緞。(來源:wiki)
日本的櫻花,深受台灣與日本民眾的喜愛,台灣民眾除了欣賞本島的櫻花之外,不少人也會遠渡重洋到日本賞櫻;福島核災後,有鑑於到核污染區的賞櫻民眾,可能遭受輻射污染,若干日本民間團體熱心地前去測量輻射,作為大家賞櫻的參考。
今年3月底,福島縣郡山市的輻射監測團體「行健除染」,發表了在著名賞櫻地點、福島市花見山公園的測量結果,不少地點都超過國家標準、0.23微西弗/小時;從該團體製作的其中一張示意圖可以看到(上圖),公園內步道的某個點,在1公尺高是0.326微西弗/小時,離地50公分是0.362微西弗/小時,離地10公分是0.378微西弗/小時。
「行健除染」繞行了花見山公園的步道,經過繁複調查後,製作了輻射污染地圖,從中可以看到,黃色以上(0.24微西弗/小時以上)超過國家標準,而整個步道有不少地方都是如此(參見上方部份截圖、觀看全部地圖請按我)。
「行健除染」進一步說明,核災前,福島縣內的空間線量(離地1公尺測量)為0.04~0.06微西弗/小時;按照日本法令,在扣除自然放射線與醫療用放射線造成的被曝之後,1年間的(人工輻射/artificial irradiation)追加被曝劑量,標準為1毫西弗,等於1年1000微西弗,但這個標準並不保證安全。
關於一年1毫西弗的標準,核廢專家卓鴻年曾投書說明,「是從已知的在地核子設施來的」、「沒有證據可以證明再怎麼低的輻射量都不會引發某些癌症」、「輻射防護,必須以輻射劑量維持在『合理可達到的最低值』為防護原則。」
其次,常有所謂低劑量(100毫西弗以下)的癌症增加機率,在統計上沒有顯著差異的說法,因此被解讀為「不會得到(任何)癌症」;但岡山大學教授津田敏秀曾在官方會議上解釋,這裡是指不分性別全年齡層的「全癌症」,若是特定的、對輻射敏感的年齡層或癌症,就會有顯著差異了。
參看廣島原爆受害者的癌症風險圖示(見上圖)也可以發現,全(固形)癌症(日文:がん)風險(圖示最上方)小於某些個別癌症,亦即全(固形)癌症的風險不等同於個別癌症。台灣勞工健康服務中心專任醫師林亮瑜解釋,因為全癌症的總人口基數也比較大,所以發生率有可能反而比特定癌症少,如男性不會得到卵巢癌,女性不會得到攝護腺癌。
此外,日本中部大學教授武田邦彥提醒,空間線量若考慮內部被曝所佔額度的話,標準應為每小時0.11微西弗。
一般空間線量是在離地1公尺處測量,理由是這個高度為人體臟器所在,但因為青少年或兒童身高較矮,所以在校園的測量又往往會追加離地50公分的測量。
又,推想可知,人體並不總是站著,因此像栃木縣的民間監測團體、「那須希望之砦」便考慮到,像賞櫻時鋪設地墊,人坐在地上時的情況,於是測量了當地賞櫻名勝、芦野御殿山公園的地表,其山腹與山頂的數值(2017年4月測),分別為0.23~0.43微西弗/小時,與0.25~0.54微西弗/小時,超過國家標準(見上圖、觀看輻射測量全地圖請按我)。
包括福島在內,日本各地有許多監測團體,提供官方所沒有的資訊,揭露官方的缺失,有興趣進一步了解的讀者,不妨參看香港民間團體對「福島第一核電廠周邊監視計劃(f1-monitoring-project)」所做的專訪,認識更多關於輻射測量的看法。
※作者為專欄作家,環境資訊中心、台達電低碳生活部落格等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