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鮮是一個非常安靜的國家,唯一會在北朝鮮市街喧鬧的人,只有中國遊客;圖為北朝鮮知名景點「金日成廣場」,除了中客以外,北朝鮮人民鮮少駐足此處。(攝影:羅佳蓉)
北朝鮮是一個非常安靜的國家,唯一會在北朝鮮市街喧鬧的人,只有中國遊客。中國客是北朝鮮觀光業最大客源,當然是原因之一。然而這背後還有更深層的歷史背景:在抗日、社會主義革命,到朝鮮戰爭與北朝鮮併肩作戰之後,中國對北朝鮮而言形同父兄,中國人當然也享有「上朝之賓」的優遇。
而中國政權也充分利用了這種角色優勢,在政治到經濟方方面面宰制著北朝鮮的決策。即令北朝鮮第三代領導人金正恩有意調整父輩的政治路線,為解決經濟困境和鞏固政權而與美國議和,仍然必須一次又一次地先與北京商量。中國雖然未能與美、朝、韓共同坐上談判桌,卻從未在這場賽局中缺席。
在全球關注美、朝、韓三方對話可能為北朝鮮帶來經濟發展契機的同時,北朝鮮當地人不經意地告訴我們,中國將派出一個經濟小組在6月訪問平壤,和北朝鮮討論經濟合作事宜。這個消息並沒有見諸中國或美、日、韓媒體,片面出自北朝鮮的說法難辨真偽,但說話的人語氣非常肯定,「是要討論中國投資朝鮮基礎建設的事」。
就算只是無法證實的街談巷議,值此時刻中國有意投資朝鮮基礎建設的說法也言之成理。朝鮮戰爭的慘勝和戰後長期的政治孤立,讓北朝鮮與中國發展出血盟般的關係;而近年來加劇的經濟制裁,中國成為北朝鮮最重要的經濟支援。
北朝鮮前兩任領導人與中國的密切往來,不僅是北朝鮮建國以來外交的最核心環節,也成為第三代領導人金正恩的政治緊箍咒;上任至今未曾出訪的他,卻獨獨跑了兩趟中國,兩次都導致進行中的朝、韓、美三方接觸出現逆轉性變化。即使是為了挽救旦夕之危的國家經濟,金正恩在行動前卻也不得不先徵得中國的首肯。
挾著兄弟之邦的緊密關係,中國不僅在意識型態上繼續扮演著社會主義老大哥,更早已憑藉強大的經濟實力,將北朝鮮牢牢地握在掌心。事實上,在金正恩接班前夕,北朝鮮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直逼70%;中國在北朝鮮的投資遍及輕工業、電子、化工、醫療,及礦業,每年出口大量民生和機電產品。在食品自產率高達85%的北朝鮮,來自中國的糧油及各種加工食品,在佔比極低的進口商品中享有絕對優勢。
平壤頗具指標性的外國語大學附屬中學,學生們使用的配給文具就是中國貨,在以用國貨為「愛國主義表現」的北朝鮮,格外引人矚目。在平壤一處大型超市裡,一包「康師傅方便麵」的價格,是朝鮮國產貨的3倍多,照樣有不少人購買。導遊指著佔滿兩大排貨架的康師傅告訴我們,幾年前曾經發生多名民眾在食用康師傅方便麵之後,竟然中毒導致失明,引起北朝鮮極大恐慌,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產品進口到北朝鮮時,都要經過非常嚴格的檢查。
就算流傳著這種「黑歷史」,和中國相關的各種事物,在北朝鮮依舊是進步的代名詞。在選擇不多的電視節目裡,每晚播出的中國連續劇和反覆重播的中國電影深受朝鮮觀眾喜愛;學習漢語翡在年輕人之間成為大熱門,選讀漢語科系的學院,畢業後便能夠優先分配到從事貿易、觀光的「好工作」;已經就業的人也會到「人民大學習堂」報名漢語課程,5個月的課程上完,等於有更多機會能爭取到「和中國人打交道的工作」。
然而就像所有大賺中國觀光財的國家一樣,北朝鮮也承受了中國客帶來的種種衝擊。嚴肅的紀念館裡總有人大聲議論著中國對朝鮮多麼好、在朝鮮戰爭中付出多大代價,景區裡總能聽到導遊不斷「拜託」中國客人請排好隊、請不要踩草坪、請不要摸展品、請不要脫離隊伍......「每週都會有幾百人來玩吧,他們總是買很多紀念品」,導遊抱怨之後的結論通常是這句話。
和我們一起退到角落,觀看著亢奮的中國觀光團佔領景區,一個華語導遊向我們搭話,回想起有次在電梯裡目睹一名中國客和一名台灣客吵架,彼此對吼「台灣人就是中國人」、「台灣是台灣,才不是中國」。對比起「朝鮮民族大團結」、「朝鮮是一體的」標語遍佈北朝鮮街頭,當時台灣人急於和中國人劃清界線的模樣,讓篤信血脈相連那一套民族大義的北朝鮮人百思不解。
好不容易出聲趕走了踩在草坪的中國遊客,這個導遊出乎意料地冒出一句話:「我好像能明白台灣人和中國人為什麼合不來了。」他臉上浮出一抹的微笑,「你們......看起來不太一樣,和我們跟南朝鮮的關係也不一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