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六四事件,確實一度震憾香港保守的政治氛圍。(湯森路透)
香港的民主運動源遠流長,但是近代的選舉政治,則是僅有30年左右。在中英聯合聲明之後,北京吞併香港的形勢已成。本來在香港,民主只是少數的追求,社會主流其實樂於接受英國統治下的穩定生活。香港人沒信心自己的權利能得到保障,才產生要將香港民主化的需求,所以香港人追求民主的基礎出發點,是「強化自己既有權利的權力」。
這個新生的民主運動,本來的發展並不快,在 1988 年也沒有爭取到直選。可是一年後的 1989 年,北京政府在北京屠殺他們自己的人民,北京政府的行為,令整個香港瞬間凝聚出高度的危機意識。
那些本來對民主並不是很有興趣的人,追求社會穩定的保守派,以及本來親北京的某些團體,出於對未來的恐懼,也瞬間變成支持民主。只要你看那一年的「民主歌聲獻中華」,看看裡面出現多少今天的親中派和建制派,以及梁振英也曾公開就六四反對北京政府的所為,就知道那一年發生的事情,怎樣震憾香港保守的政治氛圍。
在當時社會的主流氣氛下,香港的選舉政治推進異常加速,在爭取直選三年後的1991 年選舉,引入了直選議席。在四年後的 1995年立法會選舉,則已經非常接近普選。也就是說,香港的選舉政治,是在短短幾年成形。
選舉的出現,翻開了香港社會的態度,就是「六成對四成」,民主派取得的選票就是抗拒北京的人,那就是六成的選票。而這也理所當然的使他們在選舉中大勝,在選舉後至被北京吞併之間,不足兩年的時間,民主派可說是香港的執政黨。
你可以看出,民主派的早年運非常好,成功來的非常輕易,在時勢和彭定康的扶助下,從興起到變成接近執政黨不用十年時間。比起臺灣和不少新生的民主政體,都來得輕易。他們與其說是爭取了選舉,不如說是被殖民地政府賜與了選舉,很快的就享受到選舉帶來的果實,例如薪金。
在他們的藍圖中,香港的民主化是一條不斷走向開放的軌道,直選議席佔的比例將會越來越多。而且參與選舉可以直接轉換成好處,驅使他們確立了「最大化選舉議席」、「獨據所有不信任北京選票」的戰略方針。
他們想像中,只要繼續保持所謂的「六四之比」,等到某天香港像以前一樣被恩賜民主化的時候,就可以透過這個票數比例,而成為香港的執政黨。而支撐他們信仰的,就是基本法所註定的普選限期,只要那天降臨,而他們能繼續保持是票數的主流。
這意味著,這些人對民主和普選的態度,是被動的。如果中國沒有依承諾實現普選,他們也沒有任何主動的計劃去達致普選,過去,某些民主派開始感到這承諾將會落空,而感到不安,認為需要促進普選,包括進行公投,最終也沒有成功。如果最終中國直接違反承諾,在 2017 年以及未來幾十年,都不給予任何補選,應該怎樣做呢?
答案是完全沒有,他們會告訴你們,必須繼續選,拿最大議席,因為只要普選來了,拿最多議席的人就會贏。但是他們答不出來的是,要怎樣才有普選。民主兩字代表的並不是「爭取民主」,而是「等到民主來的時候,就會選贏」。
這是為何他們所有的能量和方針,都已經最佳化成為以爭取最多選票為目標。 走向社會的主流,自然也會變得保守,甚至建制維穩,保守才是社會的主流。 過度重視選舉工程的結果,就是除了選舉之外,可能已失去了大部份其他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