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年輕世代對於刻意操作的經濟行為往往有著強烈的抗拒意識。(圖片取自於g0v)
太陽花學運爆發後,北京已開始認識到,馬政府執政時期兩岸資源分配不到位、紅利「患寡不患均」的問題,「買辦」這個具有左派批判意識的字眼,竟然再度用在國民黨身上。
為了重新釐清對台統戰的方針與策略,涉台部門先是提出「三中一青」作為對台政策的調整,其後再以「一代一線」作為補充,將目標與對象鎖定為台灣的青年世代與基層一線。由於民進黨不願意在「九二共識」或「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立場上有所讓步,為了達到軟硬兼施的效果十九大政治報告又提出「國民待遇原則」的作為,試圖造成「成之在我」與「選邊站」的政治效應,兩會後所端出的對台三十一項政策可視為國民待遇原則的具體實踐。
從三中一青到對台三十一項,可看出統戰對象已從傳統的的台商、退將或深藍人士轉移到青年世代,這可從近期在廈門舉辦的海峽論壇看出端倪。作為對台政策重要的統戰平台,其邀請對象、形式與利多措施,充分體現中共目前的政治氛圍。
北京儼然觀察到一個現象,相對深藍或是深綠群體,太陽花學生、天然獨或是厭世族等「新世代」的政治認同的可塑性較高,因為青年世代對民進黨政府的執政也未必全盤買單、面對未來台灣經濟的發展持較悲觀的態度、對於未來中國崛起的「新時代」存有觀望態度。北京的新策略已在近期對台三十一項政策中浮現,海峽論壇所採取線上報名或是邀請對象設定在「未曾到過中國的台灣基層青年」則是新的嘗試。目的除了孤立、挑戰民進黨政府在兩岸政策的治理能力外,爭取「新世代」的認同將是主要的政治任務。
深入觀察,對台31項措施跟《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最大的不同,在於當初ECFA還會考慮留在台灣中小企業的實質利益,然而中共對台31項措施做法就是拉攏對中國夢有信心的青年與基層,利用民主國家無法規範人民行為的特性,繞過民進黨政府,進行「去代理人」和「去政府化」,因此其政策的受益對象,自然是行為與身份作用於中國內部的「脫台者」,而不是根流台灣的在地人。
不過,北京始終太低估台灣公民社會的力量,因在全球化之下,生產要素的移動是常態,「年輕人要去哪裡工作,這是自主意識的選擇」,北京只看到生產要素移動的誘因,卻未看到台灣公民社會的內涵。由於台灣年輕人對政治認同、民主制度的理解上,自主性很高,若只是把年青年世代當成統戰工具,只會適得其反。
台灣年輕世代對於刻意操作的經濟行為往往有著強烈的抗拒意識,如果對台政策都是以經圍政、以商圍政、以民逼官作為操作的基本邏輯,要他們把王炳忠作為學習典範,其實是對自己最大的污辱。多數人認為赴中求學或求職,「與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完全沒有關係,因為這是個人的事業規劃,為什麼要把個人選擇視為對中國夢的背書呢?」。
因應中共統戰,台灣政府應該有更積極的對策對策。首先,政府相關單位有責任要把相關的風險資訊讓國人理解,清晰指出中國的市場存在的風險,政治對經濟行為的干涉以及對欠缺對人民政治權利的保障。
其次是推動相應政策,行政院對國內投資環境與政策應通盤檢討,包括投資環境、租稅優惠、就業輔導、創業獎勵等,思考政府可以做些什麼,試想「如果家鄉跟國家投資環境是好的,有誰願意離鄉背井或寄人籬下?」。台灣目前的薪資結構與投資環境的確不盡理想,如何把人才留下來實在是重要課題。
※作者為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