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獼猴、眼鏡蛇等8種保育類  降為一般類野生動物

上報快訊 2018年06月25日 17:30:00
台灣獼猴過去曾瀕臨絕種,被列為保育類動物,專家現今認為可將其改為一般類野生動物。(攝影:葉信菉)

台灣獼猴過去曾瀕臨絕種,被列為保育類動物,專家現今認為可將其改為一般類野生動物。(攝影:葉信菉)

台灣獼猴被列為保育類動物迄今約30年,25將討論確認是否將台灣獼猴從保育類降級除名。農委會林務局25日召開野生動物諮詢委員會,最終結果,決定共8種野生動物從保育類調整為一般類,當中包含台灣獼猴、白鼻心、山羌等,另有17種動物,也將從一般類調整為保育類。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會議討論時指出,獼猴數量穩定成長,人猴衝突近日頻傳。對此,農委會先前召開「野生動物評估分類作業要點專家會議」,專家初步達共識認為,台灣獼猴族群的數量估近30萬隻,建議可從保育類類降為一般類動物。

 

林務局25日再度召開會議,將確認台灣獼猴是否會從保育類降級除名。對此,動保人士認為,應重新評估獼猴數量依據,以及降級後可能的衝擊。

 

建議列為一般類動物

 

台灣獼猴自1989年始被列為第3級保育類動物,至今已近30年。農委會4月曾召開「野生動物評估分類作業要點專家會議」,會中專家大部分認為應該將獼猴從「保育類野生動物」降至「一般類野生動物」。

 

其中,台灣生物學研究者、東海大學理學院院長林良恭指出,台灣獼猴有穩定集中增加的趨勢,過去研究台灣獼猴數量約15萬到20萬隻,現在已超過25萬到30萬隻,主要分布在中央山脈海拔500公尺以上山區及中南部和東部。族群增加代表保育顯見有成效,台灣獼猴數量的確已增長到可調整為一般類野生動物。

 

因此,農委會25日召開「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參加者有政府單位、學界和保育團體等,將對保育類動物名通盤檢討並做出決議,其中包括決定將台灣獼猴在保育類動物名錄中的去留。

 

不過,據台灣動物新聞網報導指出,針對獼猴數量的資料來源,保育人士紛紛提出質疑,包括台灣動物社會研究社(動社會),以及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博士班學生、台灣獼猴吱吱黨發言人林美吟,皆認為獼猴的估計與實際數量有極大誤差,不能成為獼猴降級的新事證。

 

林美吟提及,林良恭提出的數量統計來自2013年的調查報告,而這份報告是依據13年前的文獻,估算全台灣的獼猴族群量約為10404群,再以平均每群20至30頭數來相乘粗估計算,她認為這個估計值並非是長期駐點調查所得來得數據,誤差值可能非常大。

 


針對獼猴數量,動保人士認為專家提出的數據有誤,並非如他們所說有「穩定成長」的趨勢。(攝影:陳育陞)

 

一般類仍受動保法保護 

 

對於台灣獼猴是否在保育類中除名一事,農委會也強調,即使台灣獼猴從保育類調整為一般類,還是會受到動物保育法、國家公園、保護區等規範,不能隨意獵捕,須是基於學術研究、危害人命或農作,否則獵捕一般類野生動物還是有6萬到30萬元罰鍰。

 

但動社會副執行長陳玉敏則表示,因台灣獼猴的棲地與人類活動區域高度重疊,以致人猴衝突頻傳,若確認將獼猴從保育類降為一般類野生動物,未來若造成農作損害,農民可直接捕捉、宰殺不須通報。

 

因此,動社會建議,要解決獼猴造成的農損,首先應盤點非法林地占用問題,以保障合法農民之權益,同時確保野生棲地的安全。其次,政府應協助合法農民申請各項防治措施與通報系統,勝於事後對於農損的補償。

 

再者,陳玉敏指出,無論降不降級,政府都應優先積極推動防猴電圍網等措施,林務局也應教導農民如何處置,才不會對這些動物造成衝擊。

 

對此,林務局保育組長夏榮生解釋,目前農民架設面積只要0.2公頃就可申請電圍網補助,中央加地方政府共可補助4至5萬元。依過去成果顯示,架設電圍網前後遭受猴害可從九9成降到2成,例如雲林古坑、新竹關西等。夏榮生強調,無論降不降級,都會補助農民防猴。

 

此外,夏榮生補充,保育動物名錄每兩年會通盤檢討一次,不是特別針對台灣獼猴。不過,經專家會議評估,考量到獼猴族群數量穩定,加上棲地狀況良好,面臨威脅也減少,綜合考量後,建議將獼猴從野生保育名錄移除降級。

 

由於會中正反意見不同,最後由林務局長林華慶宣布會議決議,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新增17種從一般類調整為保育類,另外,有8種野生動物從保育類調整為一般類,包括3種哺乳類:山羌、台灣獼猴、白鼻心,及3種兩棲爬蟲類:眼鏡蛇、龜殼花、雨傘節,及短趾攀蜥、鳥類大田鷸。(動保法再進化

 

【延伸閱讀】

●投書:台灣為何需要動保警察

●平昌冬奧將屆 南韓動保團體籲禁食狗肉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