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時精選】澳洲能否戰勝仇外情緒

紐約時報 2018年07月10日 00:00:00
澳洲人上街抗議政府將267名尋求庇護者驅逐出境。 (SAEED KHAN/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澳洲人上街抗議政府將267名尋求庇護者驅逐出境。 (SAEED KHAN/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澳洲面臨全球蔓延的仇外情緒之際,該國的早期歷史即對孤立的社會和經濟代價發出了警告。

 

在19世紀,澳洲還是英國的殖民地,有著開放的邊境。那時,它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定居地之一。但1901年獨立後,澳洲與世隔絕。二戰後,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經濟停滯的澳洲再次敞開大門,歡迎大量移民。

 

主要政黨的領導人依然支持一個龐大的移民項目,並公開表示痛恨種族主義。但這種寶貴的兩黨共識正面臨破裂的危險。

 

一系列涉及種族的爭議,可能會讓下一屆聯邦選舉——預計將在今年晚些時候或明年年初舉行——成為一代人中分歧最嚴重的一場選舉。澳洲總理麥肯·滕博爾(Malcolm Turnbull)領導的保守派政府一直在利用種族不和諧,試圖藉此支撐其年齡更大、白人更多的選民基礎。

 

但對保守派來說,一場充滿種族意味的競選能帶來的政治利益已不像過去那麼明確。工黨可能會贏得一場以種族問題為焦點的選舉,原因在於人口趨勢:澳洲超過一半的人口由移民、移民子女和澳洲原住民組成。更年輕、族群更多元的選民往往傾向於工黨。

 

因此,工黨有很強的動力讓即將到來的競選季變成一場赤裸裸的多元化與本土主義之爭。並且通過在種族問題上打敗保守派,工黨便有機會重新把澳洲樹為開放性的全球榜樣。

 

政府正在打擊臨時工作簽證

 

1996年到2016年之間,澳洲增加的人口中一半以上來自移民。去年,移民貢獻了63%的增長。這種繁榮局面引發了圍繞種族問題的三大爭議中的第一個。

保守派,甚至一些工黨成員,將房價上漲和大城市的交通堵塞歸咎於移民。一些著名的保守派人士一直在爭取大幅削減前述移民項目。儘管滕博爾到目前為止拒絕了他們的要求,但他做出了討好自己的基礎選民的舉動:政府正在打擊臨時工作簽證,以便「把澳洲勞動者放在第一位」,並加大移民獲得澳洲公民身份的難度。

 

這些措施的危險在於,它們會疏遠那些已經在澳的技術性移民,並促使潛在的移民避開澳洲,去更歡迎他們的國家定居,比如加拿大和紐西蘭。

 

涉及種族的第二個問題是難民問題。說到難民,政府正在尋求利用工黨內部的分歧。分歧中的一方是議會中的務實派,他們希望等到選舉結束後再關閉太平洋島拘留中心。另一方是希望立即把難民帶回國的工黨成員。

 

第三個爭議不是澳洲造成的,但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破壞社會團結。對於北京影響澳洲政治和學術討論的企圖,整個國家都感到警惕。政界正在制定一項反對外國干涉的兩黨立法。主要政黨面臨的挑戰是讓華裔澳洲人放心,目標不是他們;相反,政治領袖應當明確表示,這些措施是為了所有澳洲人的利益,包括華裔在內。澳洲對抗的是中國共產黨,而不是澳洲華人。

 

工黨有強大的動力去正面解決這些種族問題。不僅是因為澳洲的選民中,亞裔和歐亞裔越來越多;而且在種族問題上對保守派發起全面攻擊,可能是工黨解決自身在難民政策上的分歧的唯一途徑。更重要的是,對移民,尤其是對最脆弱的移民敞開大門,在道德和經濟上都是正確的做法。

 

贏得澳洲華裔保守派支持

 

反對黨領袖比爾·肖頓(Bill Shorten)應該向滕博爾發起挑戰,要求他重新安置過去幾年被困在馬努斯島和瑙魯的所有難民。這些難民依然前途未卜,他們被認為可以威懾未來那些乘船趕來的人們。但在他們被剝奪自由的每一天裡,受到影響的不僅是他們的福祉,還有澳洲的國際聲譽。

 

如果肖頓能在難民問題上用原則性的立場將工黨團結起來,他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利用政府內部在普通移民項目上的分歧。對於該項目,滕博爾等人支持當前的制度,另一些人則希望大幅減少新移民的人數。

 

工黨的一個戰略目標是贏得澳洲華裔保守派的支持。在華裔聚居的雪梨和墨爾本,如果有幾個國際化選區的選民轉向工黨,滕博爾政府就可能會下台。

 

目前,澳洲華裔群體佔澳大利亞總人口的5%,其中四分之三的赴澳華人移民生活在雪梨和墨爾本。如果工黨和保守的自由黨都希望與北京對抗,他們必須從堅實的立場出發,並得到華裔澳洲人的支持。對澳洲的未來而言,如何應對北京是一場更有意義的討論。

 

從更廣泛的層面來說,一場爭奪澳洲移民群體忠心的競選會向世界其他地方發出一個有力的信號。只有在國內實行原則性的包容政策,並在亞洲維護澳洲的平等主義價值觀,才能確保澳洲未來的繁榮與安全。如果肖頓想領導一個進步的政府,他必須先割開種族政治這個膿瘡。

 

※本文作者George Megalogenis是一名評論員和作家,近期著有《澳洲的第二次機會》(Australia’s Second Chance)。

 

(本文由美國《紐約時報》授權《上報》刊出,請勿任意轉載)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