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暹粒——幾十年來,考古學家們在茂密的叢林中跋涉,雙眼一直盯著地面走過稻田與放牧水牛的草地,雨季到來時,這裡一片碧綠,滿地的泥濘。
他們把整個職業生涯都用來定位土丘或是土坑,以便為吳哥古跡繪製地圖,然而他們所繪出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吳哥曾是一片城市中心,位於高棉王國的心臟地帶,西元802年到1431年前後,高棉王國曾擁有今天的柬埔寨、泰國、越南和寮國的大片土地。到了今天,高棉王國已經沒有太多物證留下,只有一些高大的石頭寺院,包括著名的吳哥窟,以及這片雜亂的定居點遺址,它可能從很早以前就圍繞著那些寺院,之後漸漸被叢林吞噬。
柬埔寨暹粒的一條河流。光學雷達投入使用之前,柬埔寨準確的考古地貌勘測需要數年乃至數十年之久。 (Billy H.C. Kwok for The New York Times)
但在今年,考古學家肖恩.麥基(Shaun Mackey)與貢.里克斯米(Kong Leaksmy)配備了手提GPS(全球定位系統)設備,裡面存儲了這一帶的空中勘測資料,一舉改變了對吳哥古跡的研究方式。這種設備可以直接把他們引向一片滿是土塊和拖拉機痕跡的田地。肉眼看上去,這裡只是一片普普通通的土地,但是空中勘測資料顯示它是一處有價值的地點,是一處隆起的堤壩,柬埔寨人的祖先或許曾在這裡改變地貌,建造家園。
一走進這片田地,牢牢盯住地面的麥基一眼就看見了一塊灰綠色的陶片。沒過多久,這個團隊就發現了一小批陶片,並且做了大量筆記。
「這不像寺院那麼迷人,但是對於考古學家來說,這些文化活動的象徵真的非常有趣,」他說。他和貢.里克斯米隸屬於一個名為柬埔寨考古光學雷達行動(Cambodian Archaeological Lidar Initiative)的學者團,簡稱CALI,他們使用一種名叫光學雷達的技術,用直升機上搭載的雷射器向地面發射極快的雷射脈衝。它們反射回來的方式可以顯示地面的細微變化,指示古代文明曾經改變過地表環境的地點,就算被厚厚的植被或其他障礙物所掩蓋也能勘測出來。
麥基說話輕聲細語,戴著一頂軟呢帽,他在這裡做現場勘測已經有14年了,他指出,在光學雷達投入應用之前,對柬埔寨的考古特徵進行精確地面勘測需要花費幾年,甚至數十年的工作。
「我們遇到了技術方面的障礙,不久前才解決,」該行動的領導者達米安.伊文思(Damian Evans)說。「植被淹沒了吳哥古跡的這些部分,以及其他重要遺跡。光學雷達技術可以幫助我們透過植被看清地貌。」
柬埔寨的吳哥窟寺院群。建立在雷射技術上的空中勘測幫助考古學家們發現新的證據,尋找古代寺院與周圍人群的生活。 (Billy H.C. Kwok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帝國的秘密
伊文思說,勘測結果讓他們對高棉王國在巔峰時期的面貌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光學雷達繪製的地圖顯示出一片複雜的城市景觀,貫穿如今柬埔寨的數個省份,伴隨著一個由運河、土壘以及吳哥人用來控制水流的水壩所構成的複雜網路。
「非常驚人,」他說。「寺廟越大,圍繞它的城市基礎設施似乎也就越大,所以它們並未失落,從這方面來說,我們假定它們肯定就在那兒。但是,當然,這和真正能夠看到它們的各種細節、它們怎樣發揮作用,它們的功能是什麼,如何演變,乃至這些地方的整個形態又是完全不同的一回事。」
該小組使用這些地圖到實地進行更有目的性的勘察,光學雷達資料提供的「地表真相」確保他們的方向是準確的,也可以幫助他們決定在哪裡發掘更有用。在一項近期的任務中,貢.里克斯米開著一輛皮卡,載著麥凱飛馳在一條新鋪成的路上。
高棉王國偉大的石頭遺跡經歷了幾個世紀的時光,每年給旅遊業帶來6000萬美元(18億8125萬元台幣)的收入,它們記載著王朝的「神王」們的資訊,是他們下令建造這些建築;吳哥遺址則是以木頭、泥土、茅草和磚石建成,裡面的日常生活物品早已在酷熱潮濕的環境下腐朽。我們對於建造了這些廟宇、服伺廟宇統治者的人,幾乎一無所知——不知道他們是誰,他們怎樣生活,他們信仰什麼。
吳哥古蹟內的僧人,吳哥是高棉王國(今柬埔寨)的城市中心。 (Billy H.C. Kwok for The New York Times)
澳洲墨爾本莫納什大學(Monash University)榮退教授、柬埔寨史頂尖學者大衛.錢德勒(David Chandler)說,新的光學雷達資料非常令人興奮,因為與以往相比,它提供了更多關於高棉王國普通人的資訊。
「人們想像那是一座城市,但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去想像,因為他們不知道它看上去到底是什麼樣,」錢德勒說。「現在他們知道了。」
「吳哥古跡研究今後將從這裡起步:研究那些建造廟宇的人,而不是研究廟宇所紀念的那些人,」他補充道。「研究將把城市的居民重新帶回視野。」
Laser scans unveil a network of ancient cities beyond the famed Angkor Wat temple in Cambodia https://t.co/rf01PUldbf pic.twitter.com/NIEWkCtLMB
— New York Times World (@nytimesworld) 2016年9月20日
能夠看到城市的真實範圍之後,其他的領域也有所發現。光學雷達還説明人們找到了一個巨大的採石場,大多數用來建造廟宇的砂岩都是從這裡開採的,光學雷達還在吳哥窟附近發現了土地上一些神秘的螺旋,以及若干可能是為不同美學或宗教目的服務的廟宇。」
有一處偏遠的巨大廟宇名叫孔蓬思維聖劍寺「Preah Khan of Kompong Svay」,高棉王國的闍耶跋摩七世(Khmer King Jayavarman VII)曾在這裡組建軍隊,抵抗從東而來的侵略者,學者們研究了十幾年,想判定地表之下究竟埋藏了什麼,但一直沒有什麼成果。最終,他們確定這個地方沒有密集的古跡。但是光學雷達發現了一片密集的城市景觀,甚至有和吳哥窟附近一樣的螺旋,它協助考古學家們定位出精確區域,以便發掘遺跡中尚未被劫掠的部分。
在其他例子中,光學雷達雖然沒有發現什麼東西,但結果同樣有意義。在位於柬埔寨與泰國邊境的卜迭色瑪寺(Banteay Chhmar),考古學家們也曾努力尋找居民定居點的證據而無果。光學雷達資料肯定了這一點,令伊文思得出結論,這裡不是城市的中心,或許是一座廟宇,又或是曾有過一支駐軍,只經歷了幾波臨時定居。
或許更加重要的是,關於吳哥的衰敗,長期以來的敘事將被光學雷達資料所改寫。根據寺院中的石碑銘文,學者們一直以來認為,1431年,高棉王國的首都被一支入侵的泰國軍隊洗劫之後,王國也隨之陷落,城市居民朝著柬埔寨現在的首都金邊方向遷移。
一個女人在柬埔寨吳哥地區的遺址旁邊勞作。 (Billy H.C. Kwok for The New York Times)
但是這些地區的掃描結果沒有顯示出難民潮的跡象。這表明,1431年,有可能是政治分裂導致若干王室成員搬到金邊附近,大多數民眾仍然留在吳哥附近,後來才漸漸搬遷過去。
隨著研究的繼續,人們的認識也在日復一日隨之發展。比如,在305號遺址,麥肯和貢.里克斯米發現了水罐的碎片,表明這個地區曾經有過居民,那些藍白色的碎片是來自中國的商品,年代可以追溯到15世紀之後。
「這有助於確立這樣的觀念,吳哥並沒有被真正放棄,」麥肯說。
「當神話變成如此根深蒂固的歷史,考古學就成了一種挑戰書面記錄的方法,特別是因為歷史通常是由掌握權力的人書寫,他們只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發出聲音,」他說,「但是實物材料依然保存下來了。」
吳哥寺遺址。 (翻攝自khanacademy網站)
貢.里克斯米是一個剛從大學畢業的學生,她使用光學雷達來寫論文,內容是一座名叫Banteay Sra的小寺院,對於她來說,它的益處就更簡單了。
「我能看到很多很多肉眼看不到的東西,」她這樣評價自己的新工具。「我覺得太好了。」
By Julia Wallace © 2016 The New York Times
(本文由美國《紐約時報》授權《上報》刊出,請勿任意轉載)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