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港人自雨傘運動退下來後,選擇進入社區從事基層民主啟蒙,讓人想起日本幾代人的努力。(湯森路透)
今年香港「七一」的抗議大遊行,我驚喜地發現了許多新的青年組織,他們多數聲稱自己的理念是從雨傘運動退下來之後,選擇進入社區從事基層民主啟蒙,深耕細作。雨傘四年,有他們存留滋生,很可以告慰。這樣一種遍地開花的方式,讓我想起日本幾代人的努力。
日本七十年代左翼社會運動退潮,一方面固然讓有志者消沉虛無,但另一方面受運動影響的精英們化整為零,進入各個領域,尤其是藝術領域裡,最後都獨當一面。日後,他們都以自己的方式去回饋那個黯然謝幕的年代,把那個年代的理念轉化成各種新的精神交給下一代。
其中,寺山修司的影響最廣最大,也最具異彩。這個興趣極其廣泛又精力無窮的鬼才,從俳句短歌現代詩、到小說戲劇、乃至電影無一不能,甚至還會寫賽馬評論相撲評論這種貌似通俗作家所為——也許這就是一種世俗認同,對最卑賤或者說最有民間活力的事物的認同,對於寺山修司這樣的精英來說,是一種革命行為。
從他的小說和電影可見,寺山修司最迷戀的人物都是些三教九流、引車賣漿者,甚至賭徒、拳擊手、馬戲演員、罪犯和異裝癖等,對於他來說,這些人與寺山本來應該屬於的城市中產階級大相徑庭,代表著真實的生活、想像力的冒險和浮世繪一般的美學。
《扔掉書本上街去》作為一本隨筆集,則更為坦誠地書寫了寺山與上述人的命運的交集。
不要忘記,《扔掉書本上街去》也是寺山修司一部電影的名字。那部電影是寺山風格中的異類,它放棄了像《死者田園祭》、《再見方舟》等那種與寺山的戲劇團體「天井屋敷」的馬戲團通俗劇超現實風格,非常現實地聚焦在一對兄妹的焦灼青春和殘酷遭遇上。粗糲的影像不但沒有讓電影的意蘊遜色,反而讓電影變得更犀利,成為寺山修司最憤怒與絕望的一部半自傳體電影。
把這個名字同時用做電影與隨筆集的名字,是因為這種對知識的決絕態度裡面大有文章。一方面這承載了寺山一代在左翼社會運動退潮後的憤世嫉俗,他要你放下的是教條、是某種優雅離地的生活哲學;另一方面,走上街的日語原文,街乃是「町」,是庶民生存之地,不是時尚奢華的購物大街。
於是我們跟隨寺山一次次踟躕在冷街後巷,破落的居酒屋或者波西米亞小酒館,或者就是賽馬場、賽狗場、相撲館的後門,聽那些天注定的失敗者講述他們的故事,漸漸地你發現這故事也混雜著寺山修司的故事,甚至你自己的故事。
歌頌失敗者吧,也歌頌投機者、無所事事的人。甚至不要去寬容和憐憫他們,也許你才是他們憐憫的對象,寺山修司說。
歌頌還不夠,《扔掉書本上街去》最讓人震撼的,是寺山修司徹底站在社會的背叛者立場、資產階級審慎魅力的對立面,發出一個一個毫不掩飾的挑釁。比如說「不良少年入門」有一章號召自殺, 「扔掉書本上街去」 有一章聲稱亂倫沒什麼可怕,當然是開玩笑的,他執著的不是這些「背德叛道」的行為本身,而是試圖質疑我們習而為常的倫理觀念。他的戲劇才華在文字間起伏,讓讀者惶然,既被挑釁又被蠱惑。
最有趣的是他時刻標榜的「單一奢華主義」,表面看來是一個沒有本錢的人如何試圖過與自己收入不相稱的生活、滿足自己不切實際的嗜好。寺山舉的例子是有人連續幾天啃麵包,然後省出一次去高級餐廳吃牛排的錢,有人租住只有三疊的陋室,卻省錢買一輛法拉利拉風跑車。寺山饒有興味地審視他們,暗地讚許這種超現實主義行為,事實上,這幾十年以來,這樣的人在日本越來越多,在某個單一向度的極致追求成為了底層人的自我確證、甚至驕傲。
「他們竟能如此,他們僅能如此。」「他們僅能如此,他們竟能如此!」這兩句話順序顛倒來說有不一樣的感受,寺山修司也反復琢磨,然後把他們都納入自己的文字與戲劇世界。寺山本人是好鬥、幽默、意氣充沛的,他必然選擇後一種方式,他認可在最低生存基線上樂觀努力活著的人,也理解他們的放棄與自暴自棄,這就是寺山的民主,寺山的江湖。
問題來了,這樣會有革命嗎?寺山修司去世二、三十年後,日本興起許多類似「素人之亂」的安那其主義者的自我社區創造行為,立足於町文化,發揮想像力拒絕消費主義、資本陷阱,進行各種富有創意想像力的在地實驗。也許這就是1970年代的寺山修司們留下來的精神遺產起的作用。今天香港的社區革命,從頭開始,也將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