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仁是流亡藏人第三代,他對我們侃侃述說著藏人對於西藏的想望。(攝影:羅佳蓉)
在麥羅肯機(Mcleod Ganj)街頭櫛比鱗次的紀念品店之間,位在二樓的「西藏手工藝中心」過路客比較少,剛好可以空出一半的地方讓藝師用做工坊。地上攤開的毯子是接近完成的雪山風景圖,織架上又掛起另一張毯子等待創作。有客上門,坐在辦公桌後的才仁(Tsering)起身迎接,看到客人在五色旗前駐足,他拿起一面小小的雪山獅子旗微笑介紹:「這是我們國家的國旗。」
才仁是流亡藏人第三代,像其他孩子一樣在流亡政府辦的學校裡上學;完成學業後回到麥羅肯機,接下手工藝中心經理的工作。他的父親是這裡的藝師,工作了40年才退休,才仁說,自己在這個小工坊裡長大,「書本之外的西藏都是在這裡學到的」。
「我的外婆還經常講到以前在西藏的生活,我爸爸離開西藏時已經是14歲的少年,他無法忘記家鄉的一切。」在達蘭薩拉出生的才仁,只能從長輩述說的記憶形塑對西藏的印象,「雖然我媽媽跟著外婆流亡時才3歲,但她也一心想要回家。」
然而才仁和他的父執輩心裡都清楚,何時能走上回家的路,不是他們可以決定的。比起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難民,也比起仍留在中國治理下的西藏同胞,他們在印度擁有安身立命的處所,已是無比幸運。
「印度對我們真的很好,給我們像家一樣的地方。」雖然像其他藏人一樣感謝印度對流亡政府的照顧,但被問到對西藏的想法,才仁很坦率地說,「我在這裡出生,但我不感覺這裡是家,因為我知道我的家在西藏。」
才仁和手工藝中心裡的大部分藝師一樣,和家人住在後方的集合住宅裡。對才仁而言,手工藝中心和後面的小樓代表的不只是一份溫飽,而是和祖父輩一起守護西藏傳統的心意。房子是流亡政府建造並無償分配給藏人家庭的,雖然房舍簡陋,已足以讓大家在流亡生活中和家人親友住在一起,平常互相照顧,逢年過節一起慶祝,盡可能保有傳統的生活方式。
而手工藝中心也不僅僅是一個賣紀念品的地方。流亡政府成立這個中心,提供編織、繪畫、鑄刻等技藝培訓,最主要的目的是藉由持續製作手工藝品,保護西藏傳統藝術能夠不失傳。其次,流亡異鄉的藏人在這裡習得一技之長,在熟悉的藏人社區有一份賴以為生的工作,就可以不要再流浪到其他地方謀生。
像才仁這樣在學校裡學得外語、電腦等其他專長的年輕一輩藏人,確實具備到大都市工作的能力,但能和父輩一起生活在社區裡,又有像麥羅肯機和羅布林卡等地成立的手工藝中心,年輕一輩可以從長輩的口傳故事和接觸傳統編織、繪畫、舞蹈,和佛寺,在了解故鄉之餘更體認到傳統不能失傳的重要性。
和在印度出生長大的才仁不同,不久前接掌LHA慈善基金(LHA Charitable Trust)的Dorji Kyi 在海外受教育,在倫敦也有不錯的穩定工作。然而隨著中國政府對西藏的高壓治理不斷增強,又看到達蘭薩拉的藏人社區持續萎縮,Dorji Kyi 知道自己一定要為藏人做些什麼,「雖然我在英國有份好工作,但我感受不到滿足,是責任讓我回到達蘭薩拉。」
儘管在達蘭薩拉定居的理由不同,Dorji Kyi 在這裡做的努力,和才仁並無二致。在LHA協助改善藏人社區生活條件的宗旨之外,基金會近幾年來也開辦藏語課程,不只藏人可以上,更歡迎外國人參加;LHA也嘗試與其他NGO合作,尋求保護西藏文化的不同方法。
就像才仁總是掛在嘴邊的,「就算你有了國家,卻失去自己的語言和宗教,那也沒有意義」。對於流亡海外的藏人來說,顛沛流離之苦算不得什麼,真正的「失根」是失去自己的語言和文化,「以後我有了孩子,我也一定要親自教他們藏語。」才仁堅定地對我們,也對他自己承諾。
【最後的轉世靈童】
●印度「小拉薩」達蘭薩拉揭密
●達賴:我們要敬拜的不是佛 而是法
●達賴專訪之一:我不贊成台獨 台灣可以解放中國
●達賴專訪之二:羅興亞難民 翁山蘇姬應該做更多
●達賴專訪之三:安樂死是OK 如病人無望復原及家庭支持
●達賴專訪之四:同性幸福地在一起 當然沒有問題
●達賴專訪之五:你可以說我是無信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