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兩國進口品的可替代性而言,美國在貿易戰中是居於上風的。(美聯社)
本月6日,美國針對來自中國進口的818個類別與總值340億美元產品加徵25%進口關稅。此外,本月11日,美國總統川普又下令貿易代表署展開對中國2000億美元進口產品課徵10%關稅的程序。在經濟上,中國能否承擔美國政府一波接一波的貿易戰攻勢,已引起許多人的討論。
事實上,川普總統早於今年1月22日即宣佈對太陽能電池及模組與洗衣機的進口品,分別課徵高達30%與50%的進口關稅。美國政府對於中國產品課徵高額進口關稅的主要理由在於中國所製造的不公平競爭。在此波美國與中國的貿易戰中,中國面對的處境是非常危險的。
首先,雖然中國對於其進口大宗的美國大豆課徵高額進口關稅,但是,由於美國與巴西的黃豆出口量占全球總出口量約80%,中國的高額進口關稅會使得中國大豆需求者轉向巴西或其他國家購買,世界的大豆價格也會因為中國高關稅而提高,這對中國的需求者必然產生不利的影響,對美國生產大豆的農夫而言,大豆的價格提高,但購買量會降低,故大豆的出口總值會上升或下降並不確定。
就此而言,中國的高關稅政策會讓中國國內的生產者與消費者受害,對美國生產者的影響則不必然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其次,中國過去為世界工廠,過去輸往美國的產品毛利率不高,產品的可替代性也大,在高額進口關稅下,必然會讓中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大幅降低,此時,美國的高關稅政策確實會對中國出口商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
反觀美國,中國對於美國的智慧財產權權利金支出或關鍵零組件的需求並不容易或不可能被其他國家取代,因此,中國要對於這些重要產品或技術課徵關稅的可能性不大,即使課徵進口關稅,課徵後的關稅也可能多由對其國內廠商自行吸收,因此,就兩國進口品的可替代性而言,中國在貿易戰中是居於下風的。
再者,由於中國的勞動成本提高與對環境污染防治的日益重視,製造業的生產成本是逐年上漲的,這已造成許多企業逐漸移往東南亞國家設廠。若美國與中國的貿易戰持續下去,中國出口廠商的競爭力將因美國高關稅而大幅被削弱,此時,中國境內的廠商外移所伴隨的失業與資金外移將會再次對中國經濟造成傷害,進而讓中國經濟恐陷入惡性循環。
最後,世界銀行前副行長林毅夫雖然建議中國應該採取以牙還牙的策略,甚至建議中國政府應大幅減持美國國債,刺破美國經濟及股市泡沫。可惜的是,雖然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相較於世界各國是多的,但相對於美國國內的債券持有者而言,中國所持的債券比重不高,因此,其拋售美債對美國經濟的影響是否可以達到以牙還牙的目標還有很大疑慮,但對美債擁有者的中國而言,此舉必然對其自身造成傷害。
由上述討論可知,美國與中國間的貿易戰爭並非如外界所言是兩隻大象在打仗,中國受到美國貿易政策壓制的情況實際上較為明顯。當貿易戰的時間持續愈久,對中國的經濟壓力必然更大。對台灣而言,可以慶幸的是,自太陽花學運後的多元貿易伙伴關係是正確的。當然,對台商而言,貿易戰的傷害仍無可避免,特別是較低附加價值的中國台商。
※作者為淡江大學產業經濟與經濟學系合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