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傳真:在片尾嵌入政治正確 是中國特色的爛尾

哈奇士 2018年07月20日 00:00:00
中國有部分聲音毫不留情地斥責《我不是藥神》電影維穩,用善惡黑白二分糊弄大眾。(《我不是藥神》劇照/維基百科)

中國有部分聲音毫不留情地斥責《我不是藥神》電影維穩,用善惡黑白二分糊弄大眾。(《我不是藥神》劇照/維基百科)

近日中國大陸社交媒體上最熱門的話題莫過於熱映中的國產片《我不是藥神》,內容主要講述白血病病人在國內吃不起天價進口藥的大環境下,主角因緣際會幫助他們從印度代購廉價仿製藥,並開始販藥斂財而後又良心發現,是一個關於底下階層努力生存掙扎,自我救贖的故事。

 

相對於近年中國大陸長期霸佔螢幕的紛紛爛片,《我不是藥神》被許多人稱讚難得的國產良心之作,豆瓣評分更一度突破九分的高分,而最難得的,此片的出現引發了人們對進口藥價高企現象甚而醫療福利制度的探討。

 

然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本片將藥價貴的責任一邊倒推給了外國藥企,並在片尾還硬生生插入關於今天中國大陸醫療制度如何改革進步,一些進口藥物被免除了關稅等迎合政權廉價兜售給民眾的「希望」,因此中國大陸也有部分聲音毫不留情地斥責電影維穩,用善惡黑白二分糊弄大眾,甚至罵其騙了感情又騙錢。

 

 

首先想講的是,《我不是藥神》從燦爛笑臉的宣傳海報到主角價值觀轉變的編排(明顯先抑後揚),特別末段為了救人挑戰現存秩序小小對抗政權味道的爆發,眾多報以感激同情的病人的拘捕送行,熟悉的配樂響起....很難不讓人聯想起電影《辯護人》或類似逆權韓片的場景。

 

而有些常識,即近年這類關注社會政治問題的逆權韓片,其得分常常都會在中國大陸規模最大的大眾電影評分網豆瓣上高高盤踞,一般八分九分不離其中,筆者個人稱作此叫良心分數,因為若論電影本身的藝術水準,逆權韓片們是較顯通俗的,明快的節奏與難免的道德兩元對立(臉譜化)根本就說明了它們極為商業片化(像辯護人打破了韓國多年的票房紀錄),因此有人將《我不是藥神》所反映的現實拿來與賈樟柯的電影裡的現實相比,而兩者本身想表達的審美意境卻差別頗大。

 

不過,作為大眾娛樂中也難得的粗糙現實關注影片,《我不是藥神》裡雖冰山一角亦令人焦灼地感知到的民間苦難,本已生活妥當的中產救贖之路背後極富暴烈的巨大張力,很理想地告訴我們邁向慈悲的道義在今天中國大陸如何可能,筆者覺得這些都是它模仿《辯護人》的較成功之處,可謂逆權韓片本土化的合格之作。

 

但是嚴格來講,《我不是藥神》與逆權韓片之間始終有一條難以逾越的紅線,即主軸基本生存權與更宏大抽象的人類尊嚴精神(公民權?)之別,如果我們拋開電影審查不論,這何嘗不是更現實的底層中國人的再現。

 

「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就是窮病」這俗句在戲中似乎被推到極致,一些影評對此批評將單向度生存主義掩埋了對人的靈魂的體恤,特別是牽涉到牧師救助信徒一段。也許,我們不必稱《我不是藥神》為《辯護人》的低配版,因為中國式已講明瞭它所彰顯的價值只能止步於此。

 

有很多人拿電影《達拉斯買家俱樂部》與《我不是藥神》比較,除了藝術表達上的差距,同樣講述身患愛滋病者為求生存走私藥物,與病魔和食品藥物管理局鬥爭的奧斯卡得獎影片《達拉斯買家俱樂部》,則明顯地批判了研發AZT(美國藥管局唯一批准上市的抗艾藥)的藥企與醫院和藥管局之間的利益勾當,而《我不是藥神》的批判精神卻顯得十分猥瑣。

 

要知道,中國進口藥的成本,除了戲中被妖魔化的外國藥企的研發成本,還有中國國內重新臨床試驗成本,與個各部門打交道的灰色成本以及流通環節5%的關稅、17%的增值稅和15%的醫院加價等。無論外國藥企專利權壟斷抬高價格與否(這有得探討),對上述後面的幾大原因沒有太多提及,反而最後大大標榜「中國進口抗癌藥品已實現零關稅(目前只限28種)」,足以遭致人們的鄙視。

 

的確,為了通過審查,這種故意推卸責任,片尾硬插入中國大陸政治正確背書,在近年如《老炮兒》、《嘉年華》等涉及社會題材的佳作中屢見不鮮,可謂中國特色的爛尾。然而,事實上的批判,並不輕易地等於以理殺人式的,從個人道德價值判斷發出一槍斃了一部誠意的藝術作品。因為在這個時代,我們若還能從電影裡的殘酷現實呼吸到一縷真實的氣息,在類似審查一樣的強力部門壓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時,我們應該還不至於失去多情的能力。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

 

【延伸閱讀】

●北京傳真:韓國「逆權電影」的魅力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