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立專欄:香港人正是廣府版的以色列人

鄭立 2018年07月23日 07:00:00
香港在50年代之後幾十年時間,由西方主導的殖民地,成為了實際上由廣府文化主導的都市。(湯森路透)

香港在50年代之後幾十年時間,由西方主導的殖民地,成為了實際上由廣府文化主導的都市。(湯森路透)

19世紀的中葉之前, 作為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 廣東憑著獨佔國際貿易權利而支撐了經濟。但是第一次中英戰爭,清帝國戰敗,導致了開放了北方多個港口通商,打破了廣東的獨佔。這導致了廣東長久的經濟結構遭到打擊,引爆了一個漫長的戰亂時期。

 

這個戰亂時期由太平天國戰爭,包括近代廣東內戰「土客戰爭」,一直延續至民初廣東多次內戰,例如孫中山對陳炯明,蔣中正對陳濟棠,直至太平洋戰爭為止。

 

因為廣東有與國際交流頻繁的傳統,所以這些戰爭,間接擴散了廣東文化。廣府語透過戰俘,敗軍,難民,往外打工的勞工等,大規模擴散到南洋英國殖民地,港澳、夏威夷、舊金山」 西方各國的唐人街, 滿足當地的勞動力需求同時, 也形成了巨大的廣府文化圈, 依附在西方主導的太平洋經濟上,廣府人與古代地中海的腓尼基人非常類似。事實上亦是孫中山的主要生活範圍。

 

身份認同尚未覺醒時代的香港人,屬於這個廣府文化圈裡,而且交流已經非常頻繁。如果你年紀比較大,有接觸過二戰時已住過香港的香港人,會發覺他們的世界是廣大的,澳門,省城(廣州),南洋(馬來亞)和舊金山對他們而言就是生活圈的一部份,以輪船作為交通很常見。 

 

雖然廣府文化的源頭在廣東,但廣東並不是獨立國家,而是清國的行省。沒有國家的廣府人,在美加是西方國家公民,在馬來則成為了馬來西亞華人,在廣東則成為了統治廣東的帝國臣民。

 

去到太平洋戰爭時,大日本帝國的激戰地區,因為他們描準的是英美殖民地利益,故剛好就是這個廣府文化圈的主要活動範圍。廣府人經歷過戰爭的陰影下,先是產生對日本的反感,對於雖然理論上站在自己一方,反攻時轟炸自己的英美也多少感到排斥,更促進了強烈自保的需要,他們的身份認同需求非常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大量的難民湧入香港,使香港的人口暴升,導致各種生存資源,特別是食水相當的不足夠,傳統的轉口商業已無法滿足香港人口的經濟需求,而被迫進行工業化,實際上,就是從不完整的殖民地發展成一個實際上的都市國家。香港因此得到了工業化教育,加上新媒體,也就是電視與電影的興起,令廣府文化得到了制度上的結構加強。

 

廣府人對於影視文化的需求,在香港得到了滿足,香港成為了廣府文娛的生產中心。大量的香港電影服務的對象不僅是香港人,更包括了美加南洋的廣府消費者,這些電影滿足了他們的所有需求。香港電影中會涉及馬來西亞旅遊和唐人街,或說著廣東話自稱中國人, 以及各種對抗白人欺負的情節,都是應當時這個文化圈的需求而生的。事實上,這些呼應的,都是他們在20世紀歷史和海外生活的怨氣和回憶。

 

這樣的發展, 這使香港在50年代之後幾十年時間,由西方主導的殖民地,成為了實際上由廣府文化主導的都市。百年來飄泊流離,不曾擁有過自己國家的廣東話民族,在香港找到了寄居之體,香港對於廣府人來說,就如同猶太人的以色列。

 

而香港人,正是廣府版的以色列人。

 

 

【延伸閱讀】

●中共早為推翻「一國兩制」埋伏筆 對台灣不會例外

●廖偉棠專欄:香港社區革命從頭開始 也將大放異彩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