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報人物】渺小中偉大 台灣首位助產師邱明秀

陳怡杰 2018年07月28日 10:00:00

邱明秀1979年執業「助產」至今。(攝影:李隆揆)

「且滿心相信,神所應許的必能做成。」《聖經》羅馬書第四章21節

 

走過輝煌歲月

 

台灣社會「產婆」一職,最早源自1902年總督府訂定《產婆養成規程》,一開始只以台北域內醫院日籍護士為培育對象,服務對象以日籍人士為主;1907年總督府頒布《助產婦講習生規程》,開始在臺北醫院(今台大醫院)附設講習所設置「產婆速成科」,以免費、速成為號召,培訓16歲至40歲的台灣女性,同年7月制定《台灣總督府助產婦講習生規程》,徵選學歷至少念完「公學校」的台灣女性,公費補助講習一年,期滿考試及格可取得「產婆」執照。

 

邱明秀在花蓮市林森路開設助產所數十年。(攝影:李隆揆)

 

那之後又過了十多年,台南州才於1922年出現全台首位「公設產婆」,隔年《台灣產婆規則》明定婦科與醫師產婆間的合作機制,同時「一村莊一位公設產婆」為產婦接生時完全免費,自此讓「產婆」一職廣為台灣女性接受。光復後,國民政府1943年另訂《助產士法》,領有執照者改稱「助產士」,彼時,多數台灣女性生產仍以助產士接生為主,醫師只在產婦出現難產徵兆時接手。

 

1950年至1970年代是台灣助產人員活躍盛世,農村社會常見助產士騎著美援腳踏車,握把上掛著生產包、嬰兒洗澡包等,巡迴鄉間家戶,巔峰時期,每三名台灣新生兒就有一人由助產士接生,一年助產新生兒超過四十萬名。

 

38歲邱明秀(左)助產士時期與同業好友出遊,圖中為南投埔里鎮助產士王秀霞。(攝影:李隆揆)

 

近年為助產師重返醫療體系奔走。(攝影:李隆揆)

 

當婦科醫師取代助產士接生

 

但七O年代起,醫院及衛生所助產人員編制遭政策訂立刪除,1972年時,醫師接生率首次超過助產士。11年後衛生署(今衛生福利部)又以行政命令頒布「…助產士在醫院必須在醫師的指導下才能擔任接生工作…」,自此,助產士不再獨立作業,僅能成為醫師助手。1985年後,婦產科醫師遂全面取代助產士接生。

 

在民間,仍有一群助產士不斷為留存奔走,2003年〈助產士法〉廢除、改修法〈助產人員法〉後,領有執照者另稱「助產師」,首位領有助產師執照(助產字第000001號)的邱明秀,就是奔走多年的關鍵人士之一。

 

2003年改修法〈助產人員法〉,邱明秀為台灣第一位領有執照(中)的助產師。(攝影:李隆揆)

 

「2014年3月衛福部試辦一年友善多元溫柔生產醫院試辦計畫,規畫六所部立醫院,試行交辦助產士協助產檢、衛教,低風險產婦可選擇由助產師於醫院接生,睽違30年,助產師終於出現重返醫療體系曙光。」62歲邱明秀感慨說著,執業40年,後20年幾乎都在倡議中度過。

 

在花蓮市林森路開設「邱明秀助產所」,手邊接待居家生產個案遍布全台,邱明秀透露,花蓮本地居家生產個案反而不多,《上報》採訪前一刻,台北一名產婦出現產兆,我們一度要與自花蓮北上的她擦身而過。

 

不去醫院,生的出來嗎?

 

「接受居家生產想法,跟城鄉差距無關,與原生家庭比較有關。」隨著年代,邱明秀修正過自己接生方式,比如過去在護校學習「拉梅茲呼吸法」(Lamaze Method),現在她少以此為產婦緩解生產疼痛,「按摩方式也和婦產科醫師不同,一般生小孩印象耗力,但我接生助產,透過提早改變飲食等替代方案。也不灌腸、不剪會陰,就連第一胎都不剪,不用覺得神奇,生產就是自然而然、瓜熟蒂落。」

 

邱明秀示範產婦生產時,老公、家人可在產婦身後當支撐點。(攝影:李隆揆)

 

依據《助產人員法》第12條,助產人員除了在助產機構、醫療院所,也可應邀出外執行業務,邱明秀自豪請她協助「居家生產」的產婦,生完通常輕鬆有力,比在醫院自然產更快回復精神,她曾經接生完於產家和產婦合影紀念,「拿給朋友看,結果沒人猜得出誰是產婦,氣色都好,還把陪產員誤認產婦。」

 

一開始「護理」為業

 

邱明秀一輩子都在花蓮老家生活,只在北上就讀「臺灣省立護理專科學校」(今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時短暫離開,雖然受了助產教育,但1978年她護專畢業時,正逢台灣「助產士」逐漸自台灣社會式微,最初仍以臨床護理專長為業,「我有護理師、助產士、助產師三張證照,畢業後在醫院當到護理長,之後自己開業助產所,也在宜蘭聖母醫專兼任臨床教師。」

 

邱明秀母親(中)五O年代起,生育五胎共六個小孩(其中一胎為雙胞胎),胎胎健康且都由衛生所助產士居家生產,深切影響邱明秀(右2)成為助產師。(翻攝YouTube)

 

一名台北產婦從國外生活回台,懷孕後想找助產師居家生產,找上邱明秀,之後轉介朋友,一個傳一個,她才認真考慮重執助產師為主業,「居家生產個案以醫師、護理師、外籍人士居多,部分產家有國外生活背景,對居家生產概念很充足,我接生完,他們把書送我,我又多學一點。」

 

你信任我嗎

 

一般會走進她花蓮助產所的產婦,通常已經做過基本功課,邱明秀不主動說服產婦接受「居家生產」,反而轉請產家多讀一點她提供資料,確認彼此適合再走下一步,「關鍵看產婦信心夠不夠、能不能信任我,這個case才會走下去;若只是Doctor Shopping(每一個助產師都問問看),這樣個案我不會接受。」

 

邱明秀協助產婦居家生產紀錄片《溫柔生產》

 

不是怪人

 

她神色肅然,「母親意志堅韌程度,是決定適合居家生產第一指標。在2016年台灣醫師接生產婦比率高達99.87%之下,只有0.07%產婦願意請助產師接生,社會風氣認為『找醫師接生』才正常,大部分產家聽到居家生產,都覺得你們是怪人。」

 

倡導相關理念時,邱明秀曾在花蓮遇過一名嫁給外國人的衛生所護理師,因為熟稔外國文化,生產時自然選擇居家生產,「結果被衛生所女同事開玩笑,你怎麼在家生產?那麼不安全,老公一點都不愛你。」

 

邱明秀說明,居家生產其實與在醫院生產過程沒有太大分別,分娩過程,她會透過輕聲對話,安撫產婦情緒,也會隨時注意胎心音、按摩產婦穴位,協力順產,「最常有人問,居家生產如何止痛?辦法很多,從控制水的溫度、按摩、姿勢調整,比如讓產婦下半身泡溫熱水、淋浴等。」

 

邱明秀將40年助產職涯一撰《第一個擁抱:溫柔生產的順勢之愛》成書。(攝影:李隆揆)

 

我們觀察她在花蓮開設的助產所,設有超音波、胎兒監聽器等完善設備,「通常第一胎由我接生,第二胎、第三胎往往也會繼續回頭找我。」邱明秀育有兩個兒子,大媳婦小孩及即將臨盆的二媳婦都由她親手接生。

 

生產,與生俱來

 

「所有的哺乳類動物都自己生產,人類當然也可做到,產婦若有疑問,諮詢過程會給書單、資料讓對方做好準備,但不會幫產婦作決定。媽媽要相信,自己有與生俱來的生產能力。」執業40年,她手中接生至少超過千名新生兒,助產師怎麼尋找,邱明秀提醒答案就在產婦手邊,「翻開《孕婦健康手冊》就載明台灣各縣市開業助產機構資訊」,這也是她奔走多年提倡成果之一,她說明助產師與婦科醫師接生步驟一樣,助產師能開出生證明,也在國家健保補助範圍內,有繳健保費皆可申請。

 

爭取在《孕婦健康手冊》將助產師列入能與醫師同為產婦執行接生事務,是邱明秀努力成果之一。(攝影:李隆揆)

 

第一胎剖腹、第二胎也能居家生產

 

說起不是第一胎的產婦,最常詢問的就是「第一胎採取剖腹產,第二胎仍可居家生產?」疑問,邱明秀藉機釐清社會刻板印象,「當然可以,這叫剖腹產後陰道生產VBAC, Vaginal birth after cesarean section),產婦擔心剖腹產後又回頭採取自然產,剖腹傷口會裂開,但機率不高」,邱明秀說明,懷孕時媽媽身體會出現許多自我適應調整,比如腹中寶寶足月時,子宮其實會增重二十倍包容新生兒。

 

目前,瑞典、丹麥、挪威、奧地利、芬蘭等國家仍以助產師為主要接生途徑,隨著國際風氣開放,助產師風氣逐漸吹回台灣引發注目,邱明秀認為「居家生產」與女權觀念覺知攸關,「女人本來就可以自主身體一切,相信自己身體,不該只把身體交給別人。」

 

美國助產師群。(Erling Aflickr, CC BY 3.0)

 

「瓜熟蒂落,居家生產沒有那麼神秘。」(攝影:李隆揆)

 

年逾六旬,邱明秀坦承年紀大、體力受限、家中有3名老人要陪伴,近年除了提倡理念,已經很少接受居家生產case,但上月仍有接生兩名新生兒的記錄,若沒產婦預約產檢、諮詢,她閒餘時間也不整天待在助產所,「花蓮地形很長,婦產科醫師沒法常下鄉,平日我巡迴花蓮各鄉社區,幫忙做婦女子宮頸掃抹片檢查。」

 

生贏米酒香、生輸四塊板

 

她最大目標是希望「助產師」列入醫療體系編制,「一方面產婦生產方式選擇更多元,一方面減輕婦科醫師執業負擔,更能專心門診、開刀等醫務,也不用看診到一半,急忙忙跑出來接生」就產婦、醫師、護理師、助產師而言,邱明秀認為這是多贏場面。在她的規畫裡,若能依此發展,台灣剖腹產率可望逐步降低,「依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平均剖腹率約在10%至14%較適當,台灣剖腹產率居高不下,現在仍超過33%,實在太高。」

 

助產所內的安產祈福石。(攝影:李隆揆)

 

回想相伴「生產」神聖儀式的一輩子,邱明秀一句台語俗話突然脫口「生贏米酒香、生輸四塊板(四塊木板,意指棺材),你聽過嗎?」她講著,古早社會形容女人生小孩,如登鬼門關,尤其母親角色偉大,生育後常常養育、工作、照顧長輩等一身多職,「生產女人變身母親的過程,在這段晉升的關鍵過程,應該是快樂、自然,而非害怕、痛苦為伍,女性可以擁有美好的生產經驗,而我們可以做到這點。」

 

撰文:陳怡杰 攝影:李隆揆

 

「生產可以溫柔順勢。」(攝影:李隆揆)

 

【延伸閱讀】
●北醫猝死護理師班表曝光 半夜下班隔早實習連10天沒休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上報Telegram,新聞不漏接!@Telegram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