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濠仲專欄:「熱蘭遮城」差點不在安平 在曼哈頓

李濠仲 2018年08月21日 07:00:00
逝者已矣,來者可追,曼哈頓似乎就是這樣大舉超前他人的。(攝影:李濠仲)

逝者已矣,來者可追,曼哈頓似乎就是這樣大舉超前他人的。(攝影:李濠仲)

紐約曼哈頓的多彩多姿無庸置疑,讓人目眩神迷的,卻不只是當下炫麗的七彩霓虹,這裡連個「街角」,幾乎都可以說出各樣的故事。奧黛麗·赫本在經典之作《蒂凡內早餐》裡的一幕,取景就是在第五大道和57街街口的Tiffany珠寶店門外;「刺蔣案」的事發地點則在第五大道和59街交會處的廣場飯店前。

 

至於縱貫曼哈頓中心區的阿姆斯特丹大道,就又另具篇章。

 

大航海時代(15世紀到17世紀時期),國勢鼎盛的荷蘭不斷以經商之名向外擴展版圖,1609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商船為尋找東方航道,結果意外進入了紐約港灣。1620年代,輪到荷蘭西印度公司出現在曼哈頓島上,隨後和當時的北美原住民阿爾岡琴族人商議將這座島買下。1624年起,荷蘭人開始大舉有規模占據曼哈頓島,接著更直接把它冠上「新阿姆斯特丹」之名。

 

不過,西印度公司原本有意採用的,是占領者最常見的「地形命名」方式,即既然曼哈頓是個仿若沙洲的海上小島,那麼,若由荷蘭文為之,曼哈頓新名字的首選應該就是「Zeelandia」。「Zee」是海,「landia」是一塊小地,今天音譯中文而為「熱蘭遮城」。

 

曼哈頓沒有變成「熱蘭遮城」,正是因為西印度公司之外,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同年間先一步從台南安平上岸占領了台灣。當時海埔新生地尚未成形,安平還隔著台江海峽和本島相望,不折不扣也是座「海上小島」,東印度公司理所當然會把安平稱作「Zeelandia」(熱蘭遮城)。

 

既然東印度公司先行在安平採用了「Zeelandia」這個名字,西印度公司也才迴避使用同一名稱,結果只好叫曼哈頓「新阿姆斯特丹」。這是曼哈頓市中心阿姆斯特丹大道遠因來由。假如荷蘭東、西印度兩家公司占領時間順序顛倒,熱蘭遮城就將落在曼哈頓頭上。

 

電影《蒂凡內早餐》取景街角。(攝影:李濠仲)

 

曼哈頓之於「新阿姆斯特丹」,如同安平之於「熱蘭遮城」,都是17世紀荷蘭大航海布局的一環。曼哈頓和安平同時也一併被導入了荷蘭帝國色彩,和留下為數不少血緣相關的後代。

 

歷史必然下的偶然,安平和曼哈頓當年的島民,幾乎在同個時間點見識到了紅髮、高鼻子荷蘭人的威貌。安平被荷蘭人占領了38年,曼哈頓被荷蘭人占領了40年,雙雙又在同個時節點上,因荷蘭帝國的衰落,輾轉被另一股力量接手。然後從此走向兩條高度分歧的岔路。

 

今天的曼哈頓島,風華絕代,曾經有過的荷蘭基因經過幾代人溢流以及不同統治者的來回洗刷,早已蛻變成當年西印度公司想都想不到的精采面貌,它就是能集結最庸俗、奢華的權、錢結構,又不乏最前衛、最觸動人心的音樂和藝術美學,如今曼哈頓熙來攘往,彼此的背景、血緣、種族、文化極致多元異質,車水馬龍間,每個人幾乎都只為往前衝,誰會對這一段過去存在眷戀。他們似乎永遠只對「下一步」感興趣。

 

應該是台灣特殊的歷史情境,才會在中國歷史應該是本國史還是外國史,抑或東亞史上出現紛擾,將之放入東亞史,當然存在著一股此地長期以來受「中國情結」壓制而生的反彈情緒;但應該以甚麼樣的眼光看待台灣,真正避開中國因素為彼此設下的框限,又是否某種程度其實是需要把這塊土地放在「世界史」的脈絡下觀看,我們才有機會對自己的下一步看得更清楚?逝者已矣,來者可追,每個時期都可以是正在創造新歷史的節點,曼哈頓似乎就是這樣大舉超前的。

 

※作者為《上報》主筆

 

【延伸閱讀】

●李濠仲專欄:奧斯陸自由論壇來台灣 你豈能視而不見

●李濠仲專欄:法拉盛為崛起中國戳了個小洞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