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ShopBack 部落格)
中華文化中,夏天最重要的節日-中元節即將展開囉!如此盛大的祭典自然是馬虎不得,自習俗、祭祀流程、禁忌都十分嚴謹,為得就是要讓這整個月功德圓滿,並祈求平安。
覺得節日規矩繁瑣太複雜嗎?這篇為您介紹中元節的習俗與鬼月禁忌吧,其實只要保持虔誠的心、準備好拜拜用品,就能順利度過保平安囉。
農曆七月俗稱鬼月,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台灣各地會舉辦中元普渡的祭祀儀式,而這個活動,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之為盂蘭盆節,其根源為佛經裡「目連救母」的故事。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之弟子目蓮,眼見亡母深陷餓鬼道中,捨不得母親受苦,想要用以缽盛飯給母親吃,誰知道飯一入口即化作炭火,母親無法進食,悲傷的目蓮便去請見佛陀,請佛陀指點,希望能救母親脫離苦海。
佛陀便對目蓮說:「你母親生前自私刻薄,罪孽深重,非你一人之力可以化解,必須仰賴十方僧眾,於七月十五日(農曆)備百味五果共同祭祀,方能解救。」,目蓮便依照佛陀的指示,成功解救自己的母親,中元普渡的文化也因此流傳至今,家家戶戶準備供品,為孤魂餓鬼超渡亡魂。
陽曆2018年的8月11日對應到農曆是七月初一,也就是俗稱的「鬼門開」,這一整個月會有一系列的活動出現。最盛大的時間點莫過於農曆七月十五,也就是陽曆8月25日的中元節!
普渡可說是整個月裡最重要的活動之一。由七月初一至七月底關鬼門止,往往每日皆有普渡。
一般來說,「私普」是在每一戶人家家中舉行,日期則由傳統風俗來決定,費用由各家自行負責。當天從下午四時起,在自己的屋前,供上三牲或五牲,五味碗及其他的食品,焚香拜祭後,燒經衣、銀紙,超度孤魂野鬼。
搶孤為閩南民系一種廟會活動,在中元節普渡後,會將祭祀的供品提供民眾搶奪,一種說法是為了娛樂眾家先靈,扮演搶食的餓鬼,另一種說法是搶奪祭品,以嚇退流連忘返的亡魂;同時亦有賑濟貧苦流民的功能。
搶孤是先搭設十幾公尺高的「孤棚」,上層再搭「孤棧」,並在上頭擺放供品以及旗幟,而棚柱上塗滿牛油,整隊八人中六人為先發,以底座人撐起其他三位隊員及攻擊手完成任務。而台灣最富盛名的就是宜蘭的頭城搶孤及恆春搶孤。
中元節祭拜時,會在各水域先放流燈火,迎接到來的亡魂,幫亡魂照路,邀來同享香火,號稱「水燈」。
多是以紙糊如宮殿形,中有蠟油點火,內有一置彩色三角形紙旗,號稱「普渡旗」,該旗以毛筆寫上「慶讚中元」、「廣施盂蘭」、「敬奉陰光」、「冥輝普照」等「中元敬語」字樣,並寫上自己的姓名,讓好兄弟知曉是哪家檀越所供奉,也有直接寫在燈上而不用旗者。俗謂水燈漂浮愈遠,該施主愈得庇佑。
普度結束後,廟方會請道士或是戲班扮演驅魔真君鍾馗,藉由震懾威嚴的面孔來告訴好兄弟趕緊返回陰間,切勿流連。由於跳鍾馗儀式並不是給活人看的,一般人須得避諱,以免被煞氣沖到。而時至今日,也有請八家將、官將首等出陣,以替換「跳鍾馗」的儀式。
● 別亂拍肩膀
● 不可去危險水域戲水
● 不可偷吃祭拜的祭品
● 地上的零錢及紅包袋不要亂撿
● 路經喪事場所不可不敬
● 忌亂踩冥紙或亂燒冥紙
● 勿將筷子插在飯中央
● 勿在室內掛風鈴
● 勿玩碟仙
● 別在晚上曬衣服
● 別半夜四處遊蕩
● 祭拜地官:準備鮮花、清茶、五果、六齋。
● 祭拜祖先:三牲、四果、家中日常飯菜。
● 普渡好兄弟:鮮花、三牲、四果、零食、茶、酒、飲料、米、泡麵等。
● 祭拜地基主:水果、茶或酒、家中日常飯菜。
● 不可祭拜:芭樂、番茄、釋迦、鳳梨、香蕉、楊桃、榴槤 。
農曆七月在華人世界中,是一個相當重要且漫長的月份,不但習俗繁瑣,也有許多鬼月禁忌需要遵守。不過其實,只要對於鬼神保持敬意,就跟過平常日沒什麼兩樣啦。
文章來源:ShopBack 部落格
ShopBack 部落格為你蒐集了「美食文化」、「流行時尚」、「旅行筆記」到「生活觀察」等實用資訊,還有ShopBack現金回饋的消費密技,來吧!跟ShopBack 部落格一起聰明生活、聰明消費
藝文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藝文新聞資訊
請聯繫:上報生活中心 → lifenews@upmedia.mg
美食(飯店餐廳、精緻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美食(甜食、早午餐餐廳)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鹹食、連鎖餐廳)、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