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文嘉:異端的誘惑-韋政通

羅文嘉 2018年08月24日 00:00:00
韋政通一輩子身體力行學問中悟得的道理,對他來講,那不是學問,是信仰。(圖片由羅文嘉提供)

韋政通一輩子身體力行學問中悟得的道理,對他來講,那不是學問,是信仰。(圖片由羅文嘉提供)

韋政通走了,我想起也走沒多久的李敖。

 

論學問、人品,李敖遠不及韋政通,可惜世俗淺薄,稱李為大師,卻不知韋政通。

 

多數人治學是因為工作、興趣、或志業,韋政通一輩子身體力行學問中悟得的道理,對他來講,那不是學問,是信仰。

 

「當我認識殷海光在追求新知識的過程中,我就發願必須使自己脫胎換骨,成為一個『新人』」韋政通這樣回憶。

 

「現代的中國人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不文明的一代。我們一定要承認這一點。新的沒有學到,舊的也丟了,這就是我們現代的實情。

 

我們活著很可憐,天天被物質的追求、被金錢的追求綁著,被綁得死死的,你想想,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傳統不是這樣的!」

 

「我不能強求別人,但是我可以要求自己,看看我能做到多少。現在到我這個年紀,已經有了結論了,我這方面做的,真正的滿意度,比我對學問的滿意度,還有過之。

 

我真正把我自己的性格做了改造,我學現代知識,尤其是現代價值觀,不只是書本的,我是根據中國傳統的精神,要求實踐。

 

你講有什麼用?你講自由,沒有落實到生活上去,講民主,沒有落實到生活上去,你講人權,沒有落實到生活上去,那有什麼用?書本上講得容易,但是落實在生活裡面,就是要學習把這些價值內化,就是你自己要先改造。」

 

毫無疑問,韋政通的民族認同是中國,但和大多數高舉民族大旗的人比較,韋政通的思想層次與價值實踐,如天壤之別。

 

韋政通。(圖片由羅文嘉提供)

 

比如在談到文化整體性發展時,韋政通是這樣講:

 

「一個真正的民主國家,不只是徒具民主的政治形式,最重要的,它必須從全民的民主性格中反映,這些性格包括思想與行動的自主、獨立和自由,而且習慣於尊重個性、容忍異見。

 

這就是說,民主必須成為一種普遍的生活方式,民主才算生根。

 

民主的生活方式如何培養?始於開放的家庭。所謂開放的家庭,就是以自主、獨立、自由為倫理準則倫理教養的家庭,在這樣的家庭裡,每一分子,都把這些價值認為是無可爭辯的權利。因此,所謂民主的性格,就是這些倫理準則內化的結果。」

 

談到民主制度時,他這樣強調:

 

「民主社會與非民主社會,有許多基本的差異,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差別,是民主社會能享有言論與思想的自由,把寬容異見看做民主性格的重要表徵,並制定法律對持有不同意見的異端分子予以保障。由於近代世界性的民主運動,已使保持異見作為異端的權利,成為我們這時代一個普遍的理想。」

 

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當時韋政通這樣評論:

 

「由於在如此巨大規模的學運中,青年們所表現的自我節制與自我犧牲,不但使所有的中國人感動,也震撼了全球,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運動,能像這一次,打破全世界中國人心靈上的隔閡,在精神上結合在一起的。」

 

「中共政權不可能馬上垮臺,在權力重整的過程中,究竟會產生什麼情況,也難以預料。但是,權力不只是使人腐化,也使人愚昧,因此,在這場風暴中,部分知識分子的菁英,肯定會受難,我們相信,他們為中國的自由、民主而受難,將激起更多知識分子追求自由、民主的決心。」

 

我不厭其詳摘錄韋政通晚年自己整理的文字,是想跟朋友們分享:不是所有具中國情懷的人,都認同現代中國當權者這一套,他們對自由民主的信仰與堅持,有時還超過許多台灣本土關懷者。

 

至於,世俗中的「統派人士」如果以為韋政通鑽研中國政治思想,就必然道相同、情相通,可謂大錯特錯。

 

韋政通一生孤獨,做學問孤獨,處世孤獨,生也孤獨,死也孤獨。

 

他在九十歲時這樣寫:「我一生的生活,最大的一個特色,就是獨處,這種能力如何養成?

 

第一階段,為了追求理想,做了痛苦又冒險的抉擇:山居和寄食寺廟,過了五年自我強制性的獨處生活。

 

第二階段,經過「程門積雪」,篤志好學的十年準備期,決心單飛,很甘願地埋首書齋四十年,不斷挑戰自我,充分發揮自我潛能,終於使生命開花結果,深感不虛此生。

 

第三階段,最近十二年,又經歷從消極到積極,從低潮到高潮的一段意想之外的人生,不但身心健康快樂,仍能築(逐)夢,獨處生活已達順任自然的狀態。」

 

他把最後書稿交給我時,我們用了一個上午討論這本書的編輯與內容。臨走時,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有想要找誰為書寫序嗎?」

 

「我這一生從來不給人寫序,我的書也從來不要人寫序。」老先生告訴我。

 

韋政通的民族認同是中國,但和大多數高舉民族大旗的人比較,韋政通的思想層次與價值實踐,如天壤之別。(圖片摘自教育部網站)

 

後來看完書稿,我完全明瞭他的堅持與自信。作為一位自學出來的學者,學問是幾分實力的問題,不是靠他人美言建立。作為一個資深編輯,書稿就是最完整說明鋪陳,也不需要別人導讀介紹。

 

這幾天我把書稿再重讀一次,越來越理解他,也愈發感覺在現代社會中他的孤獨。

 

或許因為這樣的孤獨,有學生舊識幫他組了一個陣容龐大的追思籌備會組織。

 

看著如此龐大的架構與人員,我突然想起他指著這張照片告訴我:「我最喜歡這張照片,桀驁不馴、睥睨世俗。」(即將出版異端的誘惑---韋政通的一生,書中自可解惑。)

 

※作者為水牛出版社社長

 

關鍵字: 韋政通 李敖 殷海光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